一、经济社会背景
近年来,乡村旅游和村镇旅游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内容,2015年我国乡村旅游的游客总接待量超过22亿人次,旅游收入更是超过了4400亿元,分别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40%和10%,而像云南丽江古城、浙江乌镇这样享誉中外的旅游小镇,每年的游客总接待量都有数百万人次,我国乡村旅游和村镇旅游日趋火热。
二、当前村镇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在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而旅游产业以其高回报、低污染的特点,为各地高速增长、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把握住村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时机、找准项目开发的定位、建立目的地吸引力将会为许多村镇带来飞跃式发展。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既是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又是发展迅速的旅游客源地,是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国旅游业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旅游发展。
- 2001 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农业旅游,并于 2002 年发布施行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
- 2004年,中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阶段,国家旅游局倡导发展农处旅游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目前全国共命名了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创了农旅结合、互促共进的旅游发展新局面。
- 2006 年 5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旅游村镇发展工作会议”,号召将云南省旅游村镇建设的经验推向全国,并对全国各地的旅游村镇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交流。会议上确定开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工作,以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村)为载体推进旅游村镇建设此次会议之后,全国旅游村镇建设掀起高潮,各省区都将创建“旅游名镇”作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特色旅游村镇
特色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
从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出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必然是乡村旅游当中的精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标杆,特色应该成为旅游村镇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要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特色产业、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等资源。
旅游村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就在于,以旅游为突破口,带动新农村建设,并为国内其他类似旅游村镇的经济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是村镇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因为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加强旅游村镇特色景观资源的保护,对村镇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与开发研究,是确定村镇旅游规划发展目标和格局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依据。
(一)特色旅游资源的分类
考虑到交通条件、规划与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资源保护、旅游经济效益、综合管理等多方面的条件,并借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对旅游资源分类,通过对旅游名镇名村旅游资源的丰度、类型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把旅游名镇名村资源分为4大类型:
- 历史文化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旅游村镇是指那些历史名人纪念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文化资源比较丰厚的村镇,历史文化是其旅游开发资源特色。
- 自然生态依托型:有些旅游村镇具有丰富的乡村原生态的地文、水域、气象与气候、生物景观资源,这些村镇可以将自然生态景观作为其特色和优势进行旅游开发,这类村镇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是人们认识、享受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途径,尽可能地保持其自然形成的原始风貌,对这类村镇旅游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许多环境优美的村镇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发展旅游也是其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
- 特色产业带动型:有些旅游村镇具有生产某种或几种特色产品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传统,这些村镇可以依托其独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全力打造一个或几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通过产业集群形成集聚规模和集聚效应,实行专业化生产和经营,这类村镇的市场需求比较大,可以通过旅游开发拓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如以培育和种植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其产业以“吃、住、采、游、钓、乐”为主,突出乡村游特色;主办婚嫁、寿诞等喜庆活动,突出人文特色;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突出无公害特色。另外,这类村镇可以以经营餐饮、采摘、农家乐等产业为主,打造旅游专业村镇。
- 民俗文化依托型: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有些村镇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项目,开发高品位的旅游文化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以成为旅游的一个亮点。
(二)合理开发村镇特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1、村镇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旅游村镇资源开发是为了改善、发挥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的,在吸引旅游者来访并满足其需要的同时,推动旅游接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旅游村镇而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 注重特色、突出主题原则:旅游吸引力产生的主要源泉是主题和特色。要通过环境条件、资源特色、市场条件等方面综合调研,然后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和选择,最终确定旅游产品及相关因素的内在的、统一的基调,这就是主题。主题和特色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主题的设计要有特色,要能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特色主要通过主题表现出来,有特色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有特色才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发展。
- 旅游服务系统化原则:在旅游建设中,整个旅游服务就是一个大的系统,为了实现旅游吸引力与接待能力的协调统一,就要综合平衡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上层设施建设等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发展水平。对于一个地域较大的旅游地来说,往往存在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除了突出重点旅游资源作为自己的形象重点外,也要根据情况对其他旅游资源进行逐步开发。对于一个地域较小的旅游地来说,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多个方面满足游客的需求,也就是要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完善各种设施的系统配套功能,形成综合旅游接待能力,务必使游客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费用,看最多的景点,获得最多的旅游体验,力求使游客感到安全、舒适、方便,提高其重游率。
- 可持续原则:推动村镇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但随着旅游村镇的发展和游客的持续增加,部分村镇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餐馆、饭店等排放的废渣、废气、废水,游客随手丢弃的食品袋、饮料瓶等垃圾,汽车排放的尾气,开发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等都对村镇的环境卫生产生了严重地破坏,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旅游开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掠夺性、破坏性的行为会使地方的环境、建筑、文化和服饰特色丧失或者失真,而乡村本色又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对资源本身采取技术措施进行防御、修缮、抢救和维护,另一方面要保护村镇的本土生活空间,防止其被外来文化弱化、同化。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把保护资源放在首位,注重开发与保护的结合,绿化和美化村镇环境,对已损坏的自然环境加大力度进行恢复和治理,以求村镇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
- 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旅游项目中的游客可参与性。随着游客旅游知识的增加,“经历”越来越成为游客旅游购买的核心。游客不再只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型旅游,而是要求旅行过程中要有可参与的运动甚至冒险性的活动,村镇旅游中的务农劳动就是参与性活动的典型,旅游开发时要注重设计多种类型和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增加参与性活动的系列性和层次性。二是关注当地居民的旅游社区参与度。环境效益是旅游开发的根本前提,社会效益是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经济效益是旅游开发的直接动力,居民只有切实感受到旅游带来的各种利益,才会自觉参与到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去,而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度是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强居民归属感的重要手段。所以,要设法让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管理本村旅游事务的热情,而且可以增强当地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
- 利益均衡原则:发展旅游具有多种功能。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使开发商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保护资源与环境等,村镇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其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发展旅游为当地居民找到一条致富之路。因此,利益均衡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旅游发展中要遵循社区参与、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村民合理充分地参与到当地旅游发展中,协调好各利益主体(当地居民、政府、开发商等)之间的关系,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并通过旅游的产业带动作用,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当地居民可以在本地就业。
2、村镇旅游业开发对策研究
宏观统筹,搞好规划
发展旅游村镇,要坚持宏观统筹,搞好规划。村镇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需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
- 首先,规划先行,做好村镇旅游发展的各项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并在规划中重视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评估,重视环境保护与维护,重视营销策略的策划。旅游村镇的开发,要服从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具有资源优势的村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以防出现一哄而上、布局混乱的局面。
- 其次,激励并保护村民的旅游参与积极性,并进行合理引导,减少和避免其投资失利的情况。
- 另外,为了避免客源充足时,休闲山庄和农舍出现扎堆经营的局面,必须要通过规划控制和合理布局,限制村镇的无序混乱发展。
- 最后,旅游规划要有助于村镇建筑、环境的恢复,统一休闲山庄、休闲农舍等旅游经营场所的建筑风格,尤其要注意旅游接待建筑设施和其配套设施风格的协调,使建筑风格与村镇的自然、文化环境相协调。在发展方向上,旅游村镇应该通过规划突出自己的优越性,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佳”。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原有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是根据旅游开发前当地的人口需求规模而建的,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外来游客涌入,供应能力不足极有可能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限制性问题。
旅游发展所必需的交通、宾馆、酒店、游乐场所、购物场所等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加大力度建设旅游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一个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格局,加大旅游精品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建设、旅游导引系统建设、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由政府部门加以建设,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多方筹集社会资金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村镇的幵发、建设中来,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吸引游客,让游客不仅能体会到村镇旅游的乐趣,还能感受到村镇建设的发展和成果。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农村特色,实现差别化发展
物质文化能直接被人所感知,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物质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观念或者追求才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文化内涵是地区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底蕴和灵魂。
在文化内涵挖掘中,首先,要突出的是“人”,人是最常见而又最难以把握的旅游景观,旅游经营管理者、普通的工作人员乃至当地居民的行为举止、态度、文化素质等都会直接影响村镇的形象,对旅游村镇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旅游村镇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下功夫,在提高经营管理者、普通工作人员素质的同时,还要注意当地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其次,要突出“源”,旅游村镇的发展必须重视、突出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传统、特有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等,保持自己的某些传统格调。最后,要突出“新”,即与时俱进,游客前来访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观新赏异,如果没有新的变化,游客可能很难故地重游,村镇的发展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不断地开发出能带给游客新的刺激和感受的旅游产品,开发出受当地居民欢迎、游客易于接受的旅游项目。
旅游村镇的发展不是靠铺设几条水泥路,修建几个豪华酒店客栈,演绎几套文艺节目,就能吸引来游客的,要针对不同消费层面游客的需求,在旅游项目特色化、服务个性化上下足工夫,培植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拓宽营销宣传渠道
旅游宣传是提高旅游地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
目前,旅游村镇间的客源竞争日益激烈,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旅游村镇宣传多是通过经营农户发传单或者游客口碑相传来扩大客源,旅游村镇的宣传力度还不足以匹配其发展的强度,旅游宣传要调动各方力量,拓宽营销宣传渠道。
- 首先,要发挥政府对村镇旅游发展的主导和权威作用,对内加大对村镇的扶持力度,创造招商引资环境,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并协调各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外建立村镇旅游官方网站,搭建村镇信息化服务平台,对村镇进行宣传,并通过主办各种旅游项目介绍会、旅游节事活动或利用驻外机构加大宣传力度。
- 其次,要发挥旅游企业在资金、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村镇客源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策划旅游交易和服务平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 最后,旅行社是对旅游村镇进行营销宣传的主要渠道,可以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与异地旅行社合作共同宣传旅游产品和线路,让游客在本地就可以获取旅游村镇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另外,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图、文、声并茂地展示村镇的旅游特色、旅游活动和促销信息等,让人们直接感知村镇旅游信息,并可能进一步产生旅游意愿,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旅游经销商,请他们进行实地考察,发挥名人效应进行宣传。
加强居民社区参与,协调利益均衡
在某种意义上,开发本身就意味着破坏,若是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可能会造成旅游资源质量下降,甚至造成资源的损毁,旅游开发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会使当地居民付出一定的精神和环境代价,导致他们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
加强居民社区参与就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不仅要让更多有意向参与旅游的村民参与到旅游中去,而且要重视当地村民的感受和意见,让他们切实参与到旅游发展决策的制定、监督、评价和利益分配中来,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旅游带来的各种积极影响,强化自我认识,并通过旅游活动中与他人的接触、对比,使村民增强对当地、对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由文化“自在”转化为“自觉”。
村民本身就是旅游村镇发展的吸引力之一,是旅游顺利开展的依托,游客对村镇的满意度受村民的好客度和文化传递功能的直接影响,因此要尽量满足当地村民的旅游发展需求,尊重他们在旅游发展中的意见,努力营造和谐的旅游氛围。
三、村镇旅游规划 - 以德昌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旅游项目定位原则
虽然村镇旅游开发有着非常好的前景,但在目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村镇旅游项目如果无法拥有核心竞争力,达到政府及项目开发者目标的概率微乎其微。只有建立起了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游客才有可能在诸多选择中,仍然做出前往本项目景区的决定。
要建立起旅游吸引力,首先需要我们在项目的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对项目所在环境做出正确的分析,清晰地针对项目所拥有的资源及其他优势做出定位,才能为之后规划开发和日常运营打下好的基础。
(一)村镇旅游项目定位的工作重点分析
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包括:
-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人工展示、民族习俗等资源,是整个项目的“势”或天赐或人造。
- 旅游硬件设施:旅游硬件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往往是由现状和地区财政等因素决定。
- 旅游服务能力:指经营旅游产业的综合接待能力,也是一种客观而且逐步提升的素质
这其中,旅游资源是决定旅游业的吸引能力的核心关键,理应成为项目开发、策划及规划各阶段共同的重心。
拥有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就能把旅游项目做成功,也不等于可以把旅游产业做优。做优旅游产业,旅游规划要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将旅游项目规划的重心从传统上只对市场和基础设施转向对旅游资源;从单纯技术性的规划转向经济与技术并重,并以经济目标为先。项目规划要围绕“资源—需求—产品—客源—效益”这一核心轴线进行。
旅游规划中最主要的思路是在正确的项目定位下研究设计出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把现有及可利用资源转化成有个性特色和深层次品味的产品,最终形成具有差异化特征的项目竞争力。
(二)关于当前村镇旅游项目定位原则的建议
旅游目的地在市场竞争中要塑造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因势利导去塑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要有效地凸显产品这一关键要素,旅游规划应该推出一个或数个能包容各项优势,并切合市场实际的旅游产品。在规划中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品设计这个核心,进行具有差异化的规划,构筑产品的特色和韵味,形成市场的亮点和热点,这样的规划才会是成功的。
旅游规划把景区与宏观整体规划融为一体,构建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旅游资源还要放到周边省、全国甚至国际大市场中去进行评判,实事求是地认识其资源的客观价值,然后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再去进行市场定位、设计产品,从而搞好规划。
村镇旅游规划主要内容
(一)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1、资源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调查工作是旅游规划的基础。通过对村镇的旅游资源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得到较为翔实的资料,从普查结果中分析得出哪些资源可以用于开发,再对这类资源进行详查。然后根据类型结构、空间组合特点、旅游资源的条件等,对村镇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指的是整个村镇的区位条件,研究村镇的可进入性和与周边城市和城镇在空间区位间的关系。
按照区位分布分类村镇可以分为城郊型、景郊型、综合型和卫星城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村镇在发展旅游的策略上侧重点不同。
- 城郊型村镇主要吸引大、中型城市中居民利用短期假期前来旅游,因此对于这类村镇发展旅游规划的侧重点在于为游客提供生态、乡村等旅游类型
- 景郊型村镇位于知名度较高的景区周边或本身就是景区的一部分,这类村镇发展旅游规划的重点在于与景区功能相互协调和统一,互为补充,即为前来景区旅游的游客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开发旅游,呈现与景区观光游截然不同的旅游方式
- 卫星城型的村镇通常为县级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相当于大、中型城市的卫星城,该类村镇的旅游的开发类似于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这类村镇各类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较为完善,但需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在旅游产品策划上下功夫,创建旅游品牌。
(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客源市场调查
客源市场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
客源市场调查可以了解现实客源市场和潜在客源市场,预测其发展趋势,为村镇旅游规划进行科学规划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根据。
市场需求调查包括客源市场总体状况调查、游客人文特征调查、游客消费行为调查以及游客出游后的评价调查,而对于潜在客源市场调查主要通过出游率、重游率和开支率等方面指标进行衡量。
2、客源市场结构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是在旅游市场调查所获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所获数据研究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旅游客源市场的范围和空间分布,客源市场的范围的确定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旅游客源地的出游能力有关。根据距离衰减法则,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空间变化呈现距离递减的规律,距离越近,出游活动机会越大;距离越远,出游活动机会越小。由此可以得到以村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客源地的旅游次数或旅游流量,并划分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的范围。
村镇旅游客源市场的时间结构通常指客源市场随时间变化的态势,即季节性变化结构和年际变化结构。例如以开发温泉度假为主的村镇,就很容易被旅游旺季和淡季困扰。因此需要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的策略。
(三)旅游功能区规划
1、村镇旅游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村镇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村镇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项目策划等状况对村镇的空间进行系统的划分。
村镇旅游功能分区的特征为完整性、持续性、合理性。
- 完整性意味着村镇的旅游功能需要相互关联而又独立,互为支持,使其成为完整的系统,譬如观光游览区、休闲度假区、综合服务区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依托。
- 持续性指的是村镇的旅游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体现历史连续性。
- 合理性主要指村镇旅游建设中需要预留发展空间,协调近期发展战略和远期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2、村镇旅游空间布局
一般而言,旅游空间布局应该按照景观分区、建筑分类、游览分线、服务建区四大开发理念,考虑资源本体特征和游客需求等要素,合理开发。
景观分区
将村镇旅游地划定成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后两个层次为遗产保护缓冲地带)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核心保护区即保护遗产的区界。该区域要明确划分,利于管理,是法定保护的重要区界。对遗产保护核心区内建筑进行分级保护,保护区范围为法定遗产保护区界,重点保护传统村镇的空间形态、水体体系、建筑群体环境、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村镇格局、街巷肌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构成风貌的各种组成要素,严格控制建设。遗产保护区外围设立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作为该历史文化遗产区界的缓冲地带。
- 第二层次,建设控制区是村镇的主要缓冲地带。此区域也须限制建设区域,但可部分承担建设一些不宜在核心区发展的建设项目,此区域内的新、改、扩建的建筑须保持传统风貌与传统建筑风格协调。
- 第三层次,环境协调区一般包括传统村镇外围的环境构成要素——山体植被、村庄、水系和农田。此区域一般为村镇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要求应严格封山育林,进行水土保持,限制各种工业污染以及任何有不良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协调区,即村镇所在的山水环境区域保护点(线)的划定,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保护是指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和价值最高的传统建筑及其环境;二级保护是指价值较高传统建筑及其环境;三级保护是指构成传统风貌空间的传统建筑及其环境。
建筑分类
根据村镇旅游地建筑的现状,对古建筑单体进行分类,同时实行区别保护。将村镇内各级保护区内建筑分为:
两大类。
评定建筑等级的标准包括:
保护建筑可分类成三级,
- 一级重点保护建筑:对一级重点保护建筑严格保护,并整治周围环境,同时限制游客进入,确保建筑内设施的保护
- 二级保护建筑:二级保护建筑进行定期维修,并适当复原,外观要求保持原貌
- 三级保存建筑:三级保存建筑重点保护外观,内部可适当调整更新。
整治建筑可视实际分类对待,部分稍加改建、整治外观即可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可适当加以改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且其平面及立面须进行改造调整的建筑要进行改造;村镇内的部分现代建筑,严重破坏村内的原始自然风貌,应予以拆除。改建或新建建筑要求与原始建筑相统一。
整治建筑分甲级改善建筑、乙级改造建筑和丙级拆除建筑三类。
核心保护区建筑原则上必须保持原样,不得改变外观,也不得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和装修。
游览分线
目前大部分村镇内游客线路太过自由、零散,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是造成景区内某一区域承载力负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村镇旅游地及其空间组合特点,规划出修学旅游线、古建筑旅游线、农家生活线、古街镇购物线等。
核心区选择定点示范户作为游览点,重点保护建筑可视情况不纳入旅游线路,以利于其保护。不同旅游线路要求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游客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旅游线路,既可避免某一景点游客过度集中,控制部分景点游客容量,又可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服务建区
对游客的各项服务要落实到不同的功能区,同时实行服务功能区与景区相分离的原则。村镇应建立新区,新区的位置应建在传统村镇环境协调区以外。村镇景区与新区互补发展,村镇景区仍可作为部分居民的居住区,但新区应成为景区工业、居住、商业和行政中心。
传统村镇内部不宜过分商业化,但以地方土特产品、工艺品、家庭旅馆为主导的商业环境是一种文化展示,通过消费者的购物可实现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播。所以,通过建立新区将村镇景区占地较大的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集中起来,淡化村镇的商业气氛和疏解村落客流。目前部分村镇内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刺激了旅游服务业的膨胀,部分沿街住户破墙开店,对房屋进行平面改造等现象偶有出现,大部分村镇迫切要求建立新区,缓解商业现代化对文化原真性的冲击。
(四)村镇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借助旅游地环境条件和旅游设施环境,在一定地域内生产出来,通过市场途径销售给游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村镇旅游产品的基本构成为:
- 核心部分,即村镇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基本效用和核心价值的部分,同时这部分也是旅游产品的最基本的层次,提供最基本的使用价值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 形式部分,即村镇旅游产品的实体和外形,也就是旅游消费者在村镇旅游过程中接触的实物和劳务的外观,这部分是旅游产品的载体,主要为村镇的接待设施、景区景点、休闲娱乐项目等,形式部分反映出村镇旅游产品的质量、特色、风格、声誉等外在价值,并且使得旅游产品的开发操作性增强
- 延伸部分,即村镇旅游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及营销的过程,对于村镇旅游产品的延伸部分,必须要及时把握村镇旅游产品的发展动向,掌握其动态性。
(五)村镇旅游形象推广与营销
1、村镇旅游形象
旅游地的形象特征如下:
- 综合性,即旅游地形象由多种因素形成
- 稳定性,即旅游地的旅游形象一旦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 可塑性,旅游地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改变过程需要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旅游地的形象会随着时间,在人们心目中发生改变
- 市场性,旅游地形象确立要增强市场意识,创造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地形象
旅游地形象的主体有两个,
- 一个是赋予旅游地形象的主体(旅游的开发者和管理者等)
- 一个为对旅游形象进行评价的主体(旅游者等)
因此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是由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决定的。
村镇旅游形象指人们对村镇旅游的感知、印象、信念、观点的综合,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村镇在人们心中综合形成的、独特的、大众认同的、区别于其他旅游村镇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2、村镇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受人的个体差异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性格心理、生活习惯等差异较大,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和感染,并且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不仅需要对游客进行精心的安排,同时还需要发挥旅游服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市场营销。
信息的传播对于旅游营销来说至关重要,让游客了解消息,并且使其产生出游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