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你看到的新闻可能都是机器人编的!

时间:07-02来源:作者:点击数:

机器人已集成在“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上。它们功能各异:有的可以进行文字识别,有的会自动生成字幕,有的能实时进行直播剪辑,有的能轻松制作视频数据新闻……

这不是国内首创的机器人审核,早在YouTube上,视频审核和采集很多都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

就拿YouTube来说,如今每分钟都有超过300小时的内容被上传到网站上,想通过人工来完成全部审核已经是没有可能的事,因此只能依靠AI来完成对有害内容的过滤。

但即便这样,争论依然存在:AI对内容的审查,有时候也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先说一个目前已经基本解决的问题:大范围的检测失灵。

十年前的绿坝,之所以引发广泛的质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它的检测机制过于简单粗暴,甚至连“裸露”都只能检测有限的范围,比如对黑皮肤的人就不起作用……AI覆盖的面越广,失灵时会导致的烦恼就越多。幸好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见到这种事情了。

仅仅是在今年的前三个月里,就有830万个视频被YouTube移除,其中76%都“死于”AI算法,而这些视频里,又有70%甚至在被用户看到之前就已经消失无踪。

另一个问题在于,有时被AI误删的内容,很可能就这么永远消失了。例如本次其中一位机器人对战视频的作者,Jamison Go,就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了YouTube官方发来的邮件,并表示“今天是悲伤的一天,全世界的机器人制作者都很难过,因为YouTube的算法错误地把机器人竞技的内容标记成了‘斗鸡’之类的内容。我失去了9部视频,但其他人甚至失去了上百部还多。”

不仅如此,它对于自己和这些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诡异的误判——在发给那些下架视频作者的邮件里,系统给出的理由是:虐待动物,并同时被永久下架。鉴于两个机器人在半封闭的笼子里撞来撞去的样子确实很有斗鸡的感觉,再加上被删除的视频中,不少标题里都含有动物名字(一般是机器人选手们的花名),AI会看走眼也并不稀奇。

你之前或许看到过,AI女主播现场播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钱江视频“数说台风”展示台风风力随时间的变化,还有台风期间的正能量故事……其实这些视频的背后,早已都有媒体大脑MAGIC智能生产平台做支撑。

媒体大脑是我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由新华智云于2017年年底推出。

“新闻业是个开放且复杂的领域,常需要用到多模态技术,比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等。”新华智云联席CEO徐常亮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业界此前鲜有为新闻业研发的智能模型,想在新闻业中寻找适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场景,要既懂新闻,也懂技术,还得有大量素材和数据积累。比如,此次推出的25款机器人中,有一款为“突发识别机器人”。

它可以在视频素材中识别出“火灾”“爆炸”“碰撞”事件和“警务、医护等特殊车辆”,及时提醒编辑部;还能对视频进行二次处理,找到标志性片段,将其推荐给编辑和记者。其实,每一套人工智能模型都需要数据的“喂养”。徐常亮也表示,从技术上来讲,深度学习等各类算法模型已经比较成熟,但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数据的收集和标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明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历史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业的面貌。“在网络、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新闻传播从新闻线索搜集与评估、采访与编辑到制作与分发等全流程,都越来越体现出智能化的特性。”

傅丕毅认为,为了迎接5G时代,媒体需要向智能化转型。“不过,大多数媒体离智能化还有段距离。”其实,媒体大脑正是要帮媒体缩短向智能化跨越的进程。毕竟,要求每家媒体都投入大力气研发智能平台是不现实的,但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拥抱技术。

5G时代,带来新的机遇。在徐常亮看来,5G最明显的特征是时延低、网速快、容量大。在5G的帮助下,媒体可以做摄像头、传感器新闻,用手机端+云端就能处理数据,可以更流畅地应用各项人工智能技术。“媒体的采编发流程可以大幅度加速。”

而对普通公众来说,他们也会身处一个“全视频”传播环境。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所说,社会主要交流手段将从书写文字转为视频语言;曾经只在后台当无名英雄的智能技术会走到台前,更直观地被受众感知;而VR、MR、AR等各种技术,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新的技术带来新的生产力,媒体能输出的内容在机器的辅助下可以翻倍。这也对媒体的深度和专业度提出新的要求。“媒体人要成为全能选手,要学会和机器一起工作,还要当好‘把关人’。”傅丕毅说,好内容加上好技术,媒体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上一篇:图书是怎么印刷出来的(三)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