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在实际运用中,
成语只相当一个词。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1.意义的整体性
从意义上看,成语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成语中的每一个字、词并不一定表示它自己单独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通常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成语的意义。如“胸有成竹”“两面三刀”“绣花枕头”“秀色可餐”“自食其言”等,如果望文生义地理解就会谬之千里。
2.结构的定型性
从结构上看,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的,不能随便更换或插入别的字。如“火中取栗”不能把“栗”换成“枣”,成为“火中取枣”;“稳操胜券”不能把“胜”换成“赢”, 成为“稳操赢券”;“汗流浃背”不能把“浃”换成“湿”,成为“汗流湿背”。
成语简洁生动,富于表现力。有些来自史实、故事、寓言的成语,能表现出曲折复杂的意思,所以人们乐于运用。但由于对成语的来源不甚了解,对成语的意义把握不准,或对关键词语的意义一知半解,往往写错成语中的某个字、词,这种现象在出版物中较多见,如不纠正,会使谬种流传,以讹传批,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