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碑:
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名军官布夏尔带领士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岩断碑。碑上用两种文字三种字体刻着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文字(亦称民书体文字),下面是希腊文字。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 “ 罗塞塔碑 ” 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各国学者纷纷试图译解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确认是古埃及的民书体文字。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文,领悟到象形文字和民书文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法国商博良勤奋工作了21年,他发现,古埃及人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划上粗线。“ 罗塞塔碑 ” 上也有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经过不断探索,商博良终于对照着希腊文,读通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里奥帕特拉这两个象形文字,它们可以从右到左,也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拼读出来。商博良由此确信, 象形文字中的图形符号,总的来说,代表的是发音的辅音符号 。经过努力,到了1822年,这个在1000多年期间始终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终于被商博良解开了。
原来,“ 罗塞塔碑 ” 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侣们,给当时的国王写的一封歌功颂德的感激信。这位国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他登上国王宝座后不久,取消了僧侣们欠交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给僧侣们带来了一系列好处,所以很快赢得了僧侣们的敬仰。于是僧侣们写了这封感激信,并用三种字体写的两种文字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象形文字之谜:
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 最初似乎是作为纪念性技术的要素而产生的,被用于表示名称和头衔,使雕塑人物的身份一目了然。因此,从能给这些人物附加上神圣的、具有魔力的特征来看,可以推断,在埃及,文字的最早应用背后存在着宗教的、功利主义的目的。
象形文字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但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 。表意符号是用图画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或定义。但是表意符号都不能表示字的发音,因此古埃及人又发明了表音符号。表音符号也是一些图形,它共有24个子音,在这一基础上,又构成了大批的双子音和三子音。如口为单子音,发 “ Y ” 的音,燕子为双子音,发 “ Wr ” 音,甲虫为三子音,发 “ hpr ” 音等,但这些发音都表示不止一种意思,为了有所区分,古代埃及人又发明了部首符号。这种部首符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区分不同范畴的符号,类似于汉字中的部首偏旁。绝大多数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号。今见古埃及及文字多刻于金字塔、方尖碑、庙宇墙壁和棺椁等一些神圣的地方。
那尔迈国王的调色板—语音、语义的分水岭:
在一个著名的国王的石制调色板上,能够看到象形文字的诞生。这个国王的何露斯名Horus-name 通常读作那尔迈 Narmer ,可能是古王国时期第一王朝的第二个君主。在他的调色板上,记载了这位统治者军事上的胜利。调色板的大部分画满了那尔迈正在用他的权杖击倒战败者的生动场面。石板上方两个象形文字被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花框所围绕,这一般是法老的何露斯名。从这两个象形文字可以看出读音和意义的分离,第一个符号表示一种鱼, n ' r 鱼,它的读音是 nar ;第二个符号表示一把凿子,它的读音是 mer。因此,国王的名字 Nar-mer 可以用两个符号的读音来表示,而不考虑它们图形所表示的意义。
石板的右上角,何露斯神以猎鹰的样貌展现出来,猎鹰的人手般的爪子抓住一根与人头的鼻子相连的绳子,人头从一个有圆角的长方形上延伸出来。长方形上长有六株植物,可能是荷花花苞。这是图形元素和语音元素的混合。图形符号和容易认出的符号是何露斯猎鹰,亚洲人的头颅表示俘虏,长方形是字符 ta 国家。而把符号组合转变为书写语言的语音元素,是在从长方形上长出的六朵荷花苞内找到的。字符 kha 表示“荷花”,但是另一个具有同样读音的符号 kha 表示 1000 ,因此六朵荷花苞表示 6000 ,根据加德纳的解释,整个组合的意思是“何露斯神把在他们土地上抓到的 6000 名俘虏带给法老”。这里是文字形式的理念的符号表达,与人、物和行为的现实主义表达相分离的开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