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阅览室

热带气旋的那些名字是怎么起的

时间:12-13来源:作者:点击数:
CDSY,CDSY.XYZ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过一次作业是回家问父母自己的名字是怎么起的。第二天,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大家名字的出处五花八门,有的和出生时的季节天气有关,有的和父母的名字有关,有的来自于小说诗词,有的来自族谱字辈。总的来说大家的名字都是精挑细选的,没有谁的名字是随机生成的,几乎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在艰难地挤出了如上这个开头后,终于可以故作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话题:每一年都有一些台风伴随着他们各自的名字进入人们的视线,比如今年的天兔、菲特、丹娜丝。这些名字是怎么起的呢?

事实上不只是台风,飓风、未达到台风级别的热带风暴等等都会被取名作为代号,不同区域的起名规则也有所不同。台风、飓风、热带风暴都是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在不同地区的称呼。最弱的一般称为热带低气压,稍强的称为热带风暴,最强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被称为台风,在大西洋则被称作飓风(因为我对各种数值没什么概念,所以只是笼统地用最弱、稍强和最强代替了,具体数据可以看这张表(http://en.wikipedia.org/wiki/Tropical_cyclone#Hurricane_or_Typhoon))。既然如此,干脆放在一起来研究一下:热带气旋的名字是怎么起的,有哪些历史,又有什么故事呢?

// 有预感我这个外行光靠 Wikipedia 扫盲一定会出错,请指正!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成员供稿循环命名

简单来说,在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热带风暴的名字是从由台风委员会(http://www.typhooncommittee.org)的十四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供稿的一百四十个名字组成的名单中依次选取的(呃这么长一句也能叫简单来说吗)。一旦这些名字全部用完,便回到第一个循环使用。

1. 历史

起初,热带气旋是没有名字的,需要提及的时候,大多用编号来了事。为了便于传播,各个地区开始自己给热带气旋起名字。就像给孩子起名字一样,每个家庭的想法都不同,起名字的依据也不同。热带气旋的名字,各国气象部门有各国的起法,因此会出现一个热带气旋有两个名字这种让人搞不清的情况,于是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命名规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1941 年,美国小说家 George Stewart(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R._Stewart) 的小说《Storm》火遍“大江南北”,讲的是一个名叫 Maria 的风暴十二天的生命历程。小说里有一个气象学家,每次都会用女孩的名字来命名风暴,Maria 就是他起的名字。当时给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命名并发出预警的是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http://en.wikipedia.org/wiki/Joint_Typhoon_Warning_Center)),有人说(http://www.aoml.noaa.gov/hrd/tcfaq/TCFAQ_B.txt)是受小说的影响,JTWC 的工作人员纷纷用自己妻子的名字命名即将到来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到了 1945 年,用女性名字命名热带气旋成为一个惯例,JTWC 开始拟定一个全部由女性名字组成的列表,根据列表给热带气旋命名。

1998 年,另一个台风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的台风委员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 JTWC 起的名字有些不妥,毕竟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属于亚洲国家,JTWC 起出的台风名字似乎太过“英语化”,感觉就像给亚洲的小孩子起名叫约翰、珍妮一样缺乏地方特色,于是台风委员会将给热带气旋命名的工作移交给成员之一日本的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http://en.wikipedia.org/wiki/Japan_Meteorological_Agency))。

2000 年,给热带气旋命名的替代方案出台了:由中国、香港、澳门、韩国、朝鲜、日本等十四个成员国和地区贡献候选名字,这些名字不必是人名,可以是任何意思。经过讨论最终每个国家贡献十组,按照成员的字母顺序一组一组地排列,得到一个由一百四十个名字组成的列表,依次命名(看到一百四十就不由自主地想到 twitter 是什么毛病),这个方案一直沿用至今。

14 个成员,每个成员提供 10 个名字,依次命名,用完后循环

2. 候选名单的变动、台风除名

这一百四十个名字敲定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年台风委员会的会议上都会讨论并决定对这个列表作出哪些修改。

不要以为起名字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除了寓意要好,还有很多其他的条件要满足。台风委员会规定,各国提供的名字不能超过九个字母、要容易发音、不能在各成员语言文化里有不好的意思、不能是商业机构的名字。在商讨新名字的时候,所有成员都有一票否决权。其他的都好说,就是各成员语言文化不能有不好的意思这一条有点麻烦。比如美国提名的 Kodo(库都),原本已经排上了列表,但这个名字还没用就在 2002 年被“解雇”了。由于美国代表的是太平洋上曾受美国托管的若干群岛,名字多从群岛语言而来,Kodo 取的就是其中马绍尔群岛语言的 kōdọ,意思是云。可是这个词在台风委员会成员之一密克罗尼西亚似乎是个不雅的词,因此被提出替换,美国只好又贡献一个 Aere(艾利,在马绍尔语中是风暴的意思)代替。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香港选送的名字上。香港最开始提供的名字包括“欣欣”和“婷婷”,在使用过一次之后,香港认为这两个名字缺乏地方特色,主动提出要更换名字,并公开征集了替代方案。香港向台风委员会递交的名字是“太极”和“木棉”,备选方案有“白海豚”、“狮子山”、“鸳鸯”和“炉峰”。不料递交的“太极”遭到日本反对,“木棉”被泰国反对,最终采纳了“白海豚(Dolphin)”和“狮子山(Lionrock)”。

上面所说的情况还是少数,更常规的导致名单发生变更的情况还是台风的“除名”。当一场台风给一个地区带来极大的破坏影响时,台风的名字已经被大众牢记,如果今后再重复使用就会造成混淆,于是这个名字就会从列表中退役,或者说“除名”,提出这个名字的成员会用一个新的名字替补它。2005 年的超级台风“龙王”因造成了重大损失而被除名,因为“龙王”是由中国提供的,中国就需要重新提供一个名字替补。当时中国气象局举办了一次“我给台风起名字”的活动向大家公开征集名字,从征集来的六千多个名字中,经过海选、五十进二十等多轮筛选,选定“哪吒”、“海葵”、“水仙”、“麒麟”、“梧桐”提交,但呼声最高的“哪吒”没能通过审查,最终“海葵”替掉了“龙王”。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这里(http://zh.wikipedia.org/wiki/已退役太平洋颱風名字列表_(2000年及以後))查看历年退役的台风名字列表,还找到一个日本递交候补方案的文档(http://www.typhooncommittee.org/45th/Docs/item%2012/12.3%20new%20TC%20name_Japan.pdf),不禁感叹官方文件就是这样,如此隆重的开头搭配如此简洁的正文。

大西洋:字母表名单循环

大西洋目前采用的热带气旋命名规则是依次从六个既定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人名列表中取一个命名,每年启用一个新的列表,六个列表使用完后循环。因为这篇文章(http://www.webcitation.org/5tItxgNYc)详细讲述了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始末,看罢感觉像小说一样剧情紧凑起伏不断,居然看得我欲罢不能,决定整理一下,在这里多说(不止)一点儿。

共六个字母序名单,每年启用一个名单,不够时用希腊字母补充

1947 年美国气象局和军方合作,首次给热带气旋命名,给当年第四号飓风起了个名字 George,但因为在当时这不能算是正式的名字,所以并没有公布于众。直到 1950 年,美国气象局才开始系统地给热带风暴和飓风命名,方式是按照字母顺序,取拼写字母表(Spelling Alphabet(http://en.wikipedia.org/wiki/Spelling_alphabet#cite_note-5))中对应字母的代码。比如轮到 A,就起名 Able,B 是 Baker,C 是 Charlie。这套字母表是二战时期英美加部队使用的(参见 Joint Army/Navy Phonetic Alphabet(http://en.wikipedia.org/wiki/Joint_Army/Navy_Phonetic_Alphabet))。

但是才过了两年,另一个字母表流行开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 Alpha Bravo Charlie 版本字母表。为了避免混淆,气象部门放弃了用字母表来命名台风的规则,参考了当时西太平洋所流行的用女性名字命名台风的方式,结合原本字母表,拟了一份字母表顺序的名单,以 Alice 开头,Wallis 结尾,共 23 个名字。这就是当前大西洋命名热带气旋规则的雏形。

这种命名方式似乎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所以之后的几年沿用了这一套命名法,只不过用 Gilda 代替了 Gail。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 Gail 和 gale(大风)一词太过相近,而后者又频繁出现在各种气象警报中,易造成混淆。到了 1954 年,有呼声渐起,反对用女性名字命名如此具破坏力的风暴,但是过了没多久就停息下来,并没有对命名规则造成影响。

由于 1954 年的 Carol、Hazel 已经非常知名,次年再沿用同样的列表很有可能会造成混淆,因此 1955 年,气象部门决定重新拟一份字母表名单。谁知 1955 年 1 月 2 日,新名单还没拟好,一个计划外的飓风便席卷而来,杀大家个措手不及,一时没能想出新名字,只得按照旧名单,起名为 Alice(后来因为 Alice 的形成实际上是从 1954 年 12 月底开始的,Alice 被算作是 1954 年的飓风)。此后,赶在常规大西洋飓风季前,他们拟出了一份新名单,因为 A 已经是 Alice 了,所以新名单以 Brenda 开始,以 Zelda 结尾。此后的每一年,都会重新拟订一份含有二十六个名字的字母表名单,除了极个别的有重复外,几乎都是新名字。

同样地,不要以为拟定新名单是一个简单的工作。的确,随便填出二十六个字母开头的英文名看上去不难,但年复一年地写出不一样的名字,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特别是 1955 年开始,他们似乎感觉还不够有挑战,又加了新的限制:名字必须是两个音节,且不得超过六个字母。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可用的候选名字,特别是一些本身词汇就很匮乏的字母,比如 X。导致后来出现了一些特别罕见的名字,如 Xmay,Xrae,Xcel。

这样坚持到 1960 年,气象部门终于决定放弃这种一次性的名单,采用更环保的方法:像原先一样,循环利用这些名字,只不过不是一年一轮,而是四年一轮。每一年都从下一个列表的 A 开始命名,前一年没用完的名字下一年不会继续使用,用完四个列表再回到第一个列表,如此循环。名单仍然按照字母表顺序,但弃用了字母 Q、U、X、Y 和 Z。虽然这些名字还是尽量符合两个音节、不超过六个字母的限制,但并没有执行得那么严格,很多名字,特别是 F 开头的,没能遵循但也出现在名单中。一旦一个名字用在了破坏性飓风上,这个名字就会退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同样字母开头的名字,比如 Dora 替换 Donna,Carol 替换 Carla 等等。

除了将破坏性飓风的名字除名,还要考虑不能和其他地区,如西北太平洋的台风重名。因此,虽然看似重复利用了名单,但名单经常因为重名遭到临时更改,一度极为混乱,时常出现飓风的实际命名和预设命名不符的情况。细节部分就不细说了,这里(http://www.webcitation.org/5tIvDU2EA)有爱好者整理的完整版。

此后的命名规则没有再脱离过这个路线:1972 年弃用 1960 版的名单,重新拟了九个名单,却在 1979 年再次废除,重新拟定了六个名单循环。这一年,原先一直负责命名热带气旋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Oceanic_and_Atmospheric_Administration))决定放权,将命名热带气旋的工作交给世界气象组织。新的名单除了增加了男性的名字,还加入了西班牙语和法语名字来反映大西洋海域的其他文化和语言。如果某一年名单内的名字不够用,则启用备选名单,备选名单就是简单的希腊字母表。

热带气旋起名鼻祖

很多讲台风命名的资料中,都提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天气预报员(https://www.google.com/search?client=safari&rls=en&q=%E6%BE%B3%E5%A4%A7%E5%88%A9%E4%BA%9A%E7%9A%84%E5%A4%A9%E6%B0%94%E9%A2%84%E6%8A%A5%E5%91%98&ie=UTF-8&oe=UTF-8#q=%E5%8F%B0%E9%A3%8E+%E6%BE%B3%E5%A4%A7%E5%88%A9%E4%BA%9A%E7%9A%84%E5%A4%A9%E6%B0%94%E9%A2%84%E6%8A%A5%E5%91%98&rls=en)”,说他是最早给台风起名字的人。查了查这个人的资料,发现他并不是澳大利亚人,而且绝不能只用“天气预报员”来描述他。再占些篇幅说说这个人的经历,以及和他扯得上关系的更为知名的一些人。

这个人叫 Clement Lindley Wragge(http://en.wikipedia.org/wiki/Clement_Lindley_Wragge),经历极其丰富。1852 年生于英国,自幼父母双亡,年轻时便随叔叔周游欧洲,21 岁可以自由支配继承的遗产后,又独自去了埃及、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回到英国后决定不跟随家族职业路线做律师,动身去了澳大利亚,找亲戚谋求了一份勘测工作,并娶了那位亲戚的老婆的妹妹,这种细节也一定要写出来还要指出来还不写到括号里要假装是正文才是我的风格。

携夫人回到英国后,为了攒气象方面的经验,Wragge 自己建了两个气象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气象方面的成就逐渐得到认可,苏格兰气象学会同意并选他主持本尼维斯山(http://en.wikipedia.org/wiki/Ben_Nevis)气象台的建立。随后的两年里,Wragge 坚持每天登到山顶观测气象,这个贡献让他获得了气象学会的金章奖励。本尼维斯山气象台于 1883 年正式建成,之后运行了二十年便因资金匮乏关闭,这二十年间贡献了大英最全面的山顶气象数据。1894 年,有个临时工在 Wragge 一手建立的气象台做了几周的观察员,期间观察到光环现象(http://en.wikipedia.org/wiki/Glory_(optical_phenomenon)),离开后便不断尝试重现该现象,并基于这些研究发明了云室(http://zh.wikipedia.org/wiki/云室),为早期基本粒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位临时工就是 192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Charles Wilson(http://en.wikipedia.org/wiki/C._T._R._Wilson),Wragge 的辛勤劳动也算是为他的成就做了那么一点点铺垫(喂这个关系也太牵强了吧)。

本尼维斯山顶气象站遗址 via(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Ben_Nevis_summit.jpg)

按说 Wragge 是建立气象台的第一功臣,但在气象台正式成立后,他却没能担任气象台负责人。于是他决定离开英国,前往澳大利亚,定居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在澳大利亚,他的气象事业才真正辉煌起来,成就包括创立了澳大利亚皇家气象学会、建立多处气象站、发行澳大利亚气象指南等。不过他在澳大利亚期间最著名的业绩还是要数为热带气旋起名。

起初他只是用希腊字母作为代号,后来他开始在这件事上发挥。Wragge 觉得为这些热带气旋起名字有利于唤起人们的关注,而且简短的名字在发电报时也更为简便。有的时候 Wragge 会给风暴起个好听的女孩名,甚至鼓励当地新生儿的父母不要再用什么 Susan、Jane、Anne,改用他为热带气旋挑选的 Eline、Luita 之类。有的时候他会掺杂个人感情在里面,一次公开演讲中(http://trove.nla.gov.au/ndp/del/article/4904081?searchTerm=%22wragge%20storm%20name%22~20&searchLimits=) Wragge 直言不讳地说,给人们带来有益降水的热带低气压,他用了支持气象部门的官员名字来命名,至于那些看着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实际却无所作为的气旋,他就用那些恨不得把气象站全关掉的政客的名字。这样他就可以借机解恨地说讨厌的某某某来了,某某某在太平洋上无所事事地闲逛,某某某的罪状会永远留在气象历史上之类。

Wragge 在天气预报方面获得了公众的认可,1902 年的报纸上刊登了一篇专门写气象部门的几个工作人员描述 Wragge 的小文章(http://trove.nla.gov.au/ndp/del/article/4872121?searchTerm=%22wragge%20cyclone%20name%22~20&searchLimits=#pstart917206),写得有点意思。文中 Wragge 的同事爆料说,Wragge 虽然正确预测了不少风暴,但很多时候他也是错的。比如一次他预测会有场风暴伴随大雨到来,结果风暴来是来了,但没下雨。过了一段时间才又来了一场下雨的风暴,于是 Wragge 赖皮地说,啊这才是我说的那个风暴嘛。尽管 Wragge 并不总是很靠谱,大家还是承认,正是他给热带气旋命名的作法让气象走向大众,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如果去英国,登到本尼维斯山顶,还可以看到 Wragge 所建气象台的遗迹。而在澳大利亚,也有一个地方是留有 Wragge 的痕迹的,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 Charleville,有两座朝天大炮一样的东西,这是 Wragge 尝试人工降雨的试验设备,叫 Stiger Vortex。据说(http://www.theage.com.au/news/queensland/how-a-rainmaking-experiment-misfired/2006/08/23/1156012587146.html) Wragge 去意大利访问的时候,发现当地葡萄园用 Stiger Vortex 向天空开火来退散冰雹,由此得到灵感,回澳大利亚后,在 Charleville 建造了六座 Stiger Vortex。他认为向空中的云开火可以造出气旋,从而让雨水落下,解决旱情。试验当天,Wragge 并不在场,人们按照他的指示进行了一次试验,向天空连发十响,很快有几滴雨水落下,过了一会儿又有一场小雨。虽然效果不明显,但足够振奋人心。于是下午又进行了一次试验,结果不仅没能带来降水,其中两个 Stiger Vortex 还发生了爆炸。后来 Wragge 在采访中(http://trove.nla.gov.au/ndp/del/article/19189041)气愤地指责人们不听他的指示,超过了他反复强调的最大火药量导致爆炸,而且应该每分钟发射两次、持续十分钟进行,实际却只发射了十次,致使试验结果不理想。

Charleville 的 Stiger Vortex 遗址 via(http://www.flickr.com/photos/36560348@N02/4901187756)

不管怎么说,试验失败了,也只能怪罪到 Wragge 头上。再加上 Wragge 在个各方面并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支持,新联邦气象局也不重视他的领导才能,一气之下他又离开了澳大利亚,热带气旋的命名工作也随着他的离开停滞了。就像当初在英国不顺搬来澳大利亚一样,在澳大利亚不痛快 Wragge 又搬去新西兰定居。在那里他除了操起老本行又建立了气象站以外,还到各地演讲,据说(http://www.historicbirkenhead.com/membersstories72.htm)几年时间演讲超过两千场。Wragge 看中了奥克兰 Little Shoal Bay 海边,在那里建了自己的家,以及研究所和博物馆,还种了一大片热带植物,把家门口弄成了一个热带花园。

写到这又到了“啊这两个人居然有交集”的时间了。Wragge 精心布置的家里来过一位非常著名的客人: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柯南道尔曾到新西兰拜访过 Wragge 和他探讨问题,并把这段经历写进了他较晚时期的书《The Wanderings of a Spiritualist(http://www.gutenberg.org/files/39718/39718-h/39718-h.htm#Page_176)》中(Spiritualis 应该是唯灵论者,柯南道尔晚年痴迷于 Spiritualism)。因为来之前就有人告诫柯南道尔,Wragge 是个头脑很快又博学的人,以至于聊天的时候会经常跑题,再加上自己时间非常有限,柯南道尔不得不打断正准备跑题讲自己在本尼维斯气象台经历的 Wragge,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If the Maoris came, originally, from Hawaii, what prevailing winds would their canoes meet in the 2,000 miles which they crossed to reach New Zealand?”

全篇对话和始末可以看书的第八章(http://www.gutenberg.org/files/39718/39718-h/39718-h.htm#Page_176),柯南道尔听得过于认真而忘记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后柯南道尔见到了 Wragge 的“夫人”,称赞她是他见过的最亲切的人之一。但事实上,很多资料中都指出,这位和 Wragge 住在海滨热带花园的“夫人”,并非 Wragge 的原配夫人,而是一个印度女子,这里(http://www.digitalnz.org/records/22463991)有一张她远距离的照片。

Wragge 就这样在新西兰度过了晚年,靠演讲、游人参观等费用谋生,还说服了政府在路边种植棕榈树,最终却只完成了他家附近棕榈树的种植,便带着他满脑袋未实现的想法去世。

走火入魔般地写了这么多关于这位如今已不出名也没人关心的老爷爷的故事,竟然越写越激动。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这里写到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好了,终于到结尾了。本来还留有一节写 Spelling Alphabet 的,一看已经太长了,而且相关性也不是很大,以后再单写一篇吧。虽然介绍热带气旋命名的文章很多,可写成我这样啰嗦又跑题的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了。

CDSY,CDSY.XYZ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