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阅览室

1895年康梁“公车上书”:这里的“公车”到底是什么车?

时间:12-25来源:作者:点击数:
  到大清将亡之际,以康有为、梁启超师生为首的维新派,很卖命极努力地想给垂死的满清再续口气。
  
  其巅峰之作,便是1898年戊戌年间的“戊戌变法”,因其仅持续了103天,故又有“百日维新”之称。
  
  谈戊戌变法,必先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说起。
  
  何谓“公车上书”?
  
  这“公车”,到底是辆什么车?
  
  1
  
  1.“公车”:它其实根本不是车
  
  学历史,最容易望文生义,遇到不懂的,不要轻易想当然、凭感觉猜的好。
  
  公车上书,是不是康梁坐着朝廷公家的车子,到皇帝那里,递交了一份请求变法的意见书?
  
  如果你真这样认为,就只能给你一个大大的X!
  
  因为这里说的“公车”,它根本就不是车!
  
  那“上书”的“公车”,到底是什么?
  
  ——是指通过乡试,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2
  
  2.“公车”这个典故的来源
  
  用公车来代称举人,最早起源于汉朝。
  
  汉朝时还没有科举,平民百姓入仕途,要靠地方举荐。
  
  最常见的就是“举孝廉”,凭借在“孝廉”方面突出的表现,就有可能被地方举荐给朝廷,从此混个一官半职,成为在编公务员。
  
  这些被地方举荐而来的人,在抵达京师后,朝廷都会派出专门的“公车”来迎接。
  
  大家想象一下:从地方一到京城,就坐着皇帝特意安排的“公车”,在路人羡慕的眼光里招摇过街,这是一件多NB的事啊!
  
  于是“公车”,就成了读书人超级向往的东西。
  
  “公车”,也就成了对地方举荐到中央做官者的代称。
  
  隋唐时,科举取代了举荐制度后,“公车”就成了来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的代称。
  
  3
  
  3.1895年康梁公车上书
  
  1893年,考举人屡试不中的康有为,终于在广州的乡试中举。
  
  4
  
  1984年,康有为与他的学生梁启超一起来北京参加会试。
  
  当年恰是甲午战争爆发,晚清落败后,被迫于1895年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至京城,4月22日,康梁师生二人用一昼两夜时间,写了“万言书”三章,分别提出“拒和”、“迁都”和“变法”三大主张。
  
  在京应考的18省举人1200余人联名签署。
  
  5月2日,由康梁带头,一千余在京举人齐聚都察院门前,要求向皇帝递交“万言书”。
  
  这便是近代史上人人皆知的“公车上书”了。
  
  康梁二人,从此奠定了他们在晚清政坛的江湖地位。
  
  5
  
  这里所说的“公车”,也就是以康梁为首的18省赴京赶考的1000多名举人。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群爱国进步学生。
  
  绝不是车。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