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齐国很牛,因为第一个霸主就出现在齐国,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埋下隐患,最后齐国变成了田氏的天下,而被周天子分封的正统的姜子牙的后人失去了天下。而且最悲惨的是姜姓自始至终也没能称王。称王是田氏后人的事情。
因乱投奔齐国
这事要从齐桓公在位时说起,就在齐桓公十四年,陈国内乱,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怎么说也是他国的贵族,齐桓公欲封公子完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职。陈公子完,妫姓,至齐国后改为田氏,为齐国田氏之祖。
齐桓公
这个田完既然是田齐的祖先,必然有很多异于常人的经历,这个是必须的,而且史书中也有记载:陈完者,陈废公(史记误为厉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废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後。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意思就是陈完出生后,周太史路过陈国,陈完老爹陈废公让周太史他儿子占卜:陈完这个孩子天赋异禀,将来可能要代替陈而有国家,但他不是陈国的国君,而是在其他国家,不应验在他本人身上,而应验在他的子孙身上。如果是在他国,必定是姜姓之国,四岳之后。事物不可能是两个同时强大,陈国衰弱之后,他这一支将要昌盛起来!
这个很明显的是田氏代齐以后给自己造势,通过这种语言来肯定自己的合法性。这个咱不细说了,大家都明白,既然是陈完为什么变成了田氏呢?
《史记三家注》却各给了一个原因。《史记集解》引应劭曰:“始食菜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史记索隐》曰:“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史记正义》曰:“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前386年,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宗庙绝祀,由田氏之齐国取代。
不管是哪个意思,总的意思是说,我要在齐国扎根了,不跟你陈国完了,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就这样陈完就在齐国扎根了。
在齐国发展壮大
由于陈完的职位是工正,是掌百工的官职,借着这个优势,田氏家族在齐国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介入到了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之中。齐景公时期,田氏于公元前545年联合鲍氏、栾氏、高氏等政治家族,共同灭了执掌国政的庆氏家族;公元前532年,田氏又联合鲍氏灭掉了专权的栾氏,并召回了流亡在外的齐国的公子、公孙,此举使田氏得到了齐国公室的支持。为表彰田氏家族对齐国公室的忠诚,公室将“高唐之邑”封给田氏家族。有了高唐这块根据地之后,“陈(田)氏始大”。
田氏壮大的过程就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消灭异己,从而造就了田氏的壮大。
壮大仅仅是第一步,田氏要的是整个国家,因此他们有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齐景公是一个暴君,齐国百姓的收入,三分之二都被公室征收,只有三分之一用于自家维持生计。齐景公积聚的财物都腐烂起蛀虫了,可是农、工、商这三种人老了之后还常常挨饿受冻。
这种形式下,田氏却抓住了机会,先是田桓子对齐国宗室“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宗室与国人的支持。
在齐国百姓挨饿怨声载道时,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看似好像吃亏了,但是却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
权力斗争向来都是此消彼长,田氏壮大,姜齐就衰落。
果然,在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宗室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即齐悼公,自立为宰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田氏代齐:走想人生巅峰
既然已经把握了国政,篡位也就不远了,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齐悼公之子)与诸多公族宗室,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公元前391年,田完十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流放齐康公于海岛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有了周天子的册封,一切就都合法了,不过还有一个隐患没有解决。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太公香火断绝。至此,最后一个隐患也消除了。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史家遂称姜姓君主之国为“姜齐”,乃作分别。
齐康公
田氏代齐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过程虽然漫长,但它所证明的道理却很简单:民心是一个政权最大的依靠。失去民心是失去政权的先兆,而赢得民心则是赢得政权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