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派车请大臣入宫议事,半道竟转弯去了刑场,立马腰斩
时间:09-25来源:作者:点击数:
西汉王朝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逐渐强大起来,但诸侯国和中央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凸显,很多诸侯国都不把皇帝和朝廷放在眼里。此时,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削藩之策,晁错就是其中最激进的代表。
晁错很有学问,精通《尚书》,被汉文帝任命为太子舍人,专门辅佐太子刘启,被太子称为“智囊”。晁错多次向汉文帝上书请求削藩,但汉文帝不为所动,不过对他的才能倒是很欣赏,提升他为中大夫。
汉景帝继位后,对这位老师当然是言听计从,君臣二人经常单独讨论国家大事,法令都经他的手修改订立,是当时最受宠信的大臣。但晁错信奉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性格"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虽然晁错为国深谋远虑,但他与周围大臣的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仇怨。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太庙围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跑到皇帝那里述说详情,最终逃过一劫,申屠嘉未能得逞,生气地说:“我应该对晁错先斩后奏,结果让他登先一步,真是大错特错!”申屠嘉一气得病,不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更加得宠。
晁错当上御史大夫后,多次揭发诸侯们的过错,然后将他们的封地削掉一部分,成为诸侯王最痛恨的人。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讨论,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他的父亲听说他把诸侯王都得罪了,从老家匆匆赶来劝说,晁错说:“我知道我会得罪人,但不这样做的话,天子的尊严就得不到保障,朝廷就危险了。”他的父亲说:“他们刘家倒是好了,我们老晁家就危险了。”不久,晁错的父亲服毒自尽,临终遗言说:“我之所以早死,是因为不想亲眼目睹自己的儿子横遭祸事!”不幸的是,老爷子竟然一语成谶。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是为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平叛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晁错还准备趁机打击自己的政敌、曾担任吴国丞相的袁盎,袁盎得到消息后惊慌恐惧,星夜拜访窦婴,表示愿通过他晋见皇帝,面述破敌之策。
汉景帝召见袁盎,袁盎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
景帝默然良久。诛杀晁错,一可以使反叛的诸侯失去进兵的借口,稳住未叛的诸侯;二者,朝中重要的大臣如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基本上都跟晁错不和,现在需要这些重臣的支持。景帝权衡利弊后,最终在斩杀晁错的奏章上批了一个:"可"字。
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说要晁错上朝议事。晁错穿上朝服,坐上车马往皇宫而去。车子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停车,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立即将晁错腰斩。可怜晁错一片忠心,致死不知究竟。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晁错被杀死了,七国退兵了吗?”邓公捶胸顿足地说:“吴王为造反准备了几十年,清君侧只是借口,怎么会退兵呢!晁错建议削藩是万世功业,而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那些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做错了”。景帝深以为然,说道:“你说的对,我现在觉得很遗憾啊!”
晁错性格比较刚强,容易得罪人,其削藩建议也确实有些操之过急、考虑不周,不如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更加稳妥,但他公而忘私、为国家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的爱国之情,一直未人们所赞颂。正像班固所称赞他的:"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