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祖宗十八代”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宗法和家族。
所谓宗法,是一种来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家长制度,依靠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的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
所谓家族,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中国的古代君主和诸侯基本都是靠家族关系维系社会发展的。像周朝的分封制、晋国六卿等就是此理儿。
祖宗十八代呢,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九代】
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是为: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为上九代。
【下九代】
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是为: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为下九代。
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祖宗十八代是怎么来的】
祖宗十八代有上下九代的说法,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1.与生俱来的身世之谜
咱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从哪里来?要真把自个儿血缘追溯,能追踪到猿人,那可了不得。当然,人类历史发展这么久,这想法可不现实。要追溯,得靠家谱。
夏朝,根本说不清楚。
商朝,刻在甲骨上的倪姓11代世系,有着“天下第一谱”的美称。
西周,分封后出现许多姓氏。像常见的郑、宋、鲁、齐、秦等都是此例。
那么,如何把血缘追溯连起来呢?从上而下,还是从下而上?
从上往下连不靠谱。众所周知,周朝出现了公认的家谱开山之作《世本》,这里面记载了周代及以前各级贵族的世系谱。如果能够把这些贵族和今天的我们连系起来,那可是大功一件。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公元前1046一对夫妇,保守估计30年为一代,到今年他俩共计拥有1.99亿名子孙。换句话说就是,现在中华十几亿的人口,很有可能是西周少数几对夫妇的后代,我们姑且认为这几对夫妇是西周贵族。但还是很难揭开我们的身世之谜,因为西周以下3000多年约100代它根本是连不起来。所以说,从上往下连不靠谱。
从下往上追溯最靠谱的可追溯到明朝。众所周知,现在的现存的家谱主要是明清民国的。简单来说,只要找到家谱,一般追溯祖宗十八代到明朝没啥问题,有的可能到宋代。当然,世面上不乏那些自称很久远久远某姓xx代子孙之类的,基本都是扯淡。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备受历届政府关怀的第一文化世家曲阜孔氏倒是个例外。
所以说,与生俱来的身世之谜--祖宗十八代最靠谱的追到明朝算不错了。那些个借着同姓盛名往上靠的,动机很明显。举个例子,沈氏,有道是“天下沈氏出吴兴(湖州古名)。来历清楚的沈氏如此,何况其他姓氏。
另外,说到家谱。今天咱们能看到的家谱来源分别是欧式谱(欧阳修发明)和苏式谱(苏洵发明)两种基本样式。就是这两位两位大学者,他们都无法搞清楚自己的前朝祖先,何况今人。当年,北宋的时候,欧苏二人已经认识到谱牒散乱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他们搞了每五代人画成一个图表的创新。
宋以前,一表六代八代九代都有,是为“大宗之法”,都认可同一男性祖先,非常混乱。自欧苏创新后,五代一族(周朝以来就有的家族计算方法),第六代出生后,第一代的牌位就要搬出家庙了,是为“小宗之法”。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虽然坊间有同姓本家五百年是一家的说法,但亲情的极限一般就是认可同一个爷爷的爷爷的后代,说白了就是五服之内。
2.历史的断裂:周秦变革和唐宋变革
众所周知,中华的历史总不是连续的。周秦变革和唐宋变革,是造成这种断裂的原因。
周秦变革,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大变化。各国搞变法,说白了就是把西周亲亲尊尊的贵族削平成秦汉的编户齐民。从封邦建国的周代到帝制时代的周秦变革,把贵族社会变成平民社会。唯一不同的是,万民之上还有位皇帝。
周秦变革后,秦汉从理论上法律面前成为人人平等的平民社会。时间久了,东汉士大夫阶层,魏晋南北门阀士族出现了,中国第二期贵族社会出现了。那么,跟祖宗十八代相关的谱牒之学,最为讲究。大到选官,中到社交,小到结婚,全得看家谱。
3.家族:想象的共同体
与生俱来的身世之谜也好,历史断裂的变革也罢。过去我们不假思索地把古代中国看成是家族社会,预设家族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族这个问题就来了,家庭为单位生活的观念来了。
在当下,那些个典型家族,也都是通过家谱、祠堂、族产、族长四要素凝聚同一个男性祖先多个世代的集体。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些个偏居东南少遇战乱的东南家族。
既然有典型家族,那么是不是能一直往上追到可靠的祖先呢?
也得两说。一般情况下,民国和清代祖先基本没啥问题,到了明代还得看具体情况。
始迁祖问题。某某家族是某某时候因为什么从某某地方落户到某某地方。这样的例子太多,比如福建的那些多数家族都说自己是五代十国时候追随闽王王审知迁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联宗问题。明代开始普及的联宗,就是相邻地区的同姓,甚至是那些拉得上关系的异姓,不管各自来历如何,都认作同宗互通家谱。当年那声势浩大,是可以联上几省乃至十几个省。
正是具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认为家族,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对于通常家谱记载的历史,得分三段看:
第一段是从得姓之始到始迁祖
第二段是从始迁祖到修谱或建祠堂
第三段是其余延续至今的历史。
从得姓之始到始迁祖来看,记载的是那些显赫的,光辉的。大多是联宗通谱后修改过的历史,普遍的往历史名人身上攀附。
从始迁祖到修谱或建祠堂来看,一般都会说始迁祖以下几代“隐德不仕”(实际大多是文化水平低没留下什么靠谱的历史)比较低调。
延续至今的历史,才是比较靠谱的历史。但是,即便它比较靠谱,也实际上是“想象的共同体”。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个所谓的家族到底是不足以解答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世之谜的。
众所周知,家族史所能提供的是一长串男性祖先名单,女性被冷落在一边。像补充性的方法——入赘,子随母姓。但问题又来了,母亲继承的是她父亲的姓氏,那么赘婿的家族史又被晾在一边。更要说明的是,男性祖先名单并不是确凿无疑的,因为过继它就很常见。
综合三段的家族想象的共同体,就有了那些个直系、旁系、母系、直系父系、旁系父系、姻亲的说法。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是相对次要的,关键在于族人对于男性祖先及其精神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