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基于本大统一模型假说,我们再讨论下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这个理论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除以4π(ΔxΔp≥h/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此外,不确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这个不确定性来自两个因素,首先测量某东西的行为将会不可避免地扰乱那个事物,从而改变它的状态;其次,因为量子世界不是具体的,但基于概率,精确确定一个粒子状态存在更深刻更根本的限制。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Δq就越小,所以Δ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Δp∝1/λ。……”——百度百科“不确定性原理”词条
图源:百度百科“不确定性原理”词条
注意,上述论述中,有两个先决条件:
第一,测量行为只能用光(电磁波);
第二,必须先承认量子世界不是具体的。
然而,在本模型假说中:
首先,所有微观世界的粒子都是有详细具体的三维结构的,因此在本模型假说中第二条先决条件不成立。
其次,电磁波测量手段属于主动测量,且由于电磁波是一种在以太时空中传递的纯能量波,受以太时空中以太单极点物理尺寸的决定因素,电磁波具有最小波长,因此具有测量精度极限。然而,在本模型假说中,测量物质的坐标不是必须采用光(电磁波),还可以采用电场和或磁场检测手段进行测量,且该测量手段是被动测量,对被测量粒子的干扰程度可以降低至几乎不影响。
在本模型假说中:
由于我们已知近地以太时空环境的当量密度、弹性模量和边长,以及以太单极球的质量、半径和密度等基本参数,并且我们知道从宇观到超级微观的所有物体的运动都遵从万有作用力方程以及指南针效应,而万有作用力又是超距的,恒在的,因此,理论上,如果我们已知某一微观粒子的全部物质结构,我们就会知道其相应的力学行为特征,如果我们再知晓该微观粒子周围的以太时空的完整的环境状态信息和初始力学状态,则理论上,该微观粒子在某一个时间点的速度是可以确定的。
就测量手段而言,不确定性原理假设速度和距离的测量离不开光子,但在本模型假说中,速度和距离的测量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比如万有倾向力的变化来实时测量的,并非只有电磁波为唯一测量方式。
举例而言,如果我们知道两个正负电子之间此时的距离和彼此间作用力大小及全部作用力方向,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实时测量正电子的受力变化情况,计算得出负电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这个测量和计算都可以做到实时且精确,而无须采用电磁波观察才能知道。
以太时空单元及局部以太时空示意图
正负电子结构示意图(左正电子及正电子中微子,右负电子及负电子中微子)
综上,不确定性原理在本模型假说中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