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罗多德传说是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历史》这本书据说是他周游四方而写成的,据说这本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因此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之父”。实在理解不了,一个散文作品,为什么被称为历史,一个散文家,为什么被称为历史之父。
笔者带着不解读了他的著作《历史》,发现没有编年,没有编年的作品,至少在中国来说是不能算做历史的。全书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都按神谕行事,神不答应就多多的贡献祭品。书中记载了许多超级工程,每个超级工程的工程量比秦长城的规模还大,秦始皇修长城时,一统六国的秦朝有2000多万人口,不知《历史》这本书中记载的工程,是怎么做到以很少的人口,完成那么大工程的,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答案就是编造历史。
《历史·第一卷·第178节》巴比伦城一带的情况是这样的:该城坐落在一个宽阔平原之上,形状是正方的,每一边的长度是120斯塔狄亚,因而周长就有480斯塔狄亚……在护城河的里面则是一道厚50王家腕尺、高200王家腕尺的城墙。王家腕尺比普通的腕尺要宽三指。
1斯塔狄亚=185米,一腕尺=46.2厘米,一王家腕尺=50厘米。那么巴比伦城的边长就是120×185=22200米,也就是22.2公里,巴比伦城的面积是22.2×22.2=492.84平方公里,城墙宽50×0.5=25米,城墙高200×0.5=100米。
唐朝总人口8千万,唐长安城面积87.27平方公里,长安城城里居住100万人口。据人口学家估计,新巴比伦总人口最多380万,但是他的都城面积比唐长安城大接近6倍,380万巴比伦人都住在巴比伦城里?2500年前的巴比伦人就100%完成了城市化?那他们会因为没 粮吃全都得饿死。
100米高的城墙,高度相当于现在33层的楼高,现在的楼都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而巴比伦城墙都是砖砌起来的,100米高砖砌城墙的自重也会把自己压垮塌的。现在高层楼房楼高与地基比例为15,就是说100米高的楼地基至少15米深,巴比伦是建在河边的,巴比伦的城墙的地基最少15米深,是怎么解决渗水问题的?最奇怪的是希罗多德居然没在巴比伦见到空中花园,这又是为什么呢?以上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全都是编造。既然希罗多德能编造个城出来,那新巴比伦城的100个青铜城门,他在书中描写的拜鲁斯·宙斯的圣域八层高塔,肯定也是编的了。
《历史·第一卷·第185节》:之后当政的那位女王,名叫尼托克丽斯,他比此前的……首先,幼发拉底河此前是从巴比伦城中间笔直地穿行而过的,她便在 该河的上游挖掘河道,从而使河道弯曲,以致这条河三次流经同一个村庄……在巴比伦上方很远紧挨着河流的地方,挖掘了一个人工湖,处处都要挖掘到有水渗出的深度,湖面相当宽阔,周长420斯塔狄亚。
周长420斯塔狄亚=420×185=77700米=77.7公里,假设这个湖大体呈圆形,那这个人工湖的直径=77.7÷π=24.7公里,人工湖面积=478.9平方公里,中国杭州西湖的湖面面积是6.38平方公里,这个新巴比伦人工湖面积相当于75个西湖的面积。
这个新巴比伦人工湖的工程量有多少呢?现代工程预算一般人工挖土,按单人1立方米/小时计算,假设这个人工湖平均深一米,那就要挖土方479000000立方米,假设有10万人去挖土(10万人占巴比伦总人口的2.6%,已经很多了),每天工作12小时,那么要挖400天,这仅仅是挖土需要的人和工作时间。
还有运土的人也不能少,挖出的土还要烧成砖,烧砖的人数也不能少,烧砖要用木材,运木材的人也不能少,还有用砖修河道的人也不能少,还有后勤保障人员也不能少。参与施工人数估计要百万才够,大约占了巴比伦人口的25%。秦始皇动用了国家5%的人口修长城,秦历二世而亡,巴比伦要这么干,湖没挖完就得先灭亡。
《历史·第一卷·第193节》:可是,亚述地区降雨量稀少……这片土地所种植的谷物要远比其他地方丰产……但是种植谷物却可以达到如此高的产量,一般情况可达到种子的200倍,最好的收成,可达种子的300倍。这里小麦和大麦的叶片常常有4指宽。
现在一亩小麦需要种子15—25斤之间,亩产量在500斤—900斤之间,按最大产出比来算900÷15=60,几千年前的巴比伦是怎么做到种粮产出比达到200—300的,比现代农业还要高产3—5倍,这种情况除了编故事,现实中是出现不了的。
看了希罗多德对巴比伦的描述,不知为什么《历史》这本书被归类为史书,网上很多玄幻小说的世界设定,也要比这本书严谨。我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不想让这么离谱的伪史,被人当做真正的历史去相信,现在西方的这些伪史,很多都进入了学生的教材,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