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卷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地理选择题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试题的整体性,“一个中心,各自成题”。“一个中心”即试题围绕一个中心材料展开,选项和材料有很强的关联性;“各自成题”即小题之间的关联性较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所考查基础知识均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即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人文地理的五大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注重能力和知识的结合。试题以考查能力为主,选项的干扰度较大,知识的覆盖面较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4.注重新情境的创设。试题秉承了“无图不成题”的理念,创设的情境新颖,同时采用了大量来自教材以外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境作为试题的素材,而且其呈现形式都比较巧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二、全国卷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常考类型
1.图像类:
2.计算类:
计算类选择题是高考选择题中较难得分的题目,因此考生在做计算类试题时需要更加认真、正确地运用地理知识。该类试题涉及比例尺、距离、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昼夜长短、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的计算。
3.因果类:
因果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做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清楚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准确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4.组合类:
这类选择题的正确选项是由多项符合题意的条目组成的,因此需要考生有全面的知识,准确把握各条目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从而选出正确组合。
三、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答策略
高考地理选择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图文材料、题干、选项。因此我们解答选择题时需要认真阅读图文材料和题干,认真分析选项,按以下顺序进行。
1.认真阅读试题图文材料和题干,明确考查的内容
(1)找出图文材料和题干中的关键词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试题的“题眼”,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例如,试题的设问是“影响区域交通建设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四个选项中有“社会经济水平”,粗心的考生会认为该选项是正确的,因为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区域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这些考生在解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试题设问中“自然区位因素”中的“自然”二字,显然社会经济水平并不是自然区位因素。
(2)获取和解读图像中有效的信息
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有效的地理信息,是解题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貌似见过的图像,有时命题者会有意将其进行修改,从而变成一幅与原来图像不同的新图,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甄别。
(3)准确判断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里需要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上一题的未知条件是下一题重要的已知条件,这需要考生有全局观念,上下题结合进行解题。另一种是题组中出现条件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一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选择恰当的方法,高效快速解题
(1)直选法
直选法即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推断,或根据相关原理进行计算,从而找出答案。虽然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直选法对考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较高。
虽然直选法对考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较高,但考生仍可以借助一些巧妙的方法来解题。例如,图文转换法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对于材料中一些用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试着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于理解,如转绘成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某日全球各地昼长的分布图等。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将题中所给的图形(文字)信息转换为我们比较熟悉的文字(图形),这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
(2)排除法
大多数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都会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错误选项。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有很多,如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排除、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排除、将特例代入选项进行排除等。下面介绍两种最为常用的排除法。
①特例反证法
特例反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特例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的正误,而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错误。适合用特例反证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在语言描述上一般较有特色,选项中大多会出现“全”“都”“均”等语气十分肯定的词语。
②同意排除法
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可把它们排除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地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但同学们解题时切不可陷入“方法”的困境中,不要时时刻刻想“我该用什么方法来解题”。方法只是别人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通过实践和研究,大家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