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因为孩子由于曾经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一下,而导致家里人为了避免孩子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情,采取把自己的孩子隔离,不让其他孩子近距离接触的状态。
这样相似的案例在从教的几年时间总是会出现,我非常能够理解当自己家的孩子被人打的时候,哭的特别委屈伤心的时候,家长的那种心情,有的时候恨不得被打的是自己。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成长机制,在孩子成长环境中,孩子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的面对挑战和冲突,使自己获得成长,变得有力量起来。
孩子是无法选择成长环境的,也无法进行思考和总结。在自然的状态下,孩子所遭遇的冲突都是自己的,不是父母的,只有给孩子机会去经历并征服自己的环境他们才能成长起自己的抗压能力,这个过程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孩子传达的是,恨不得自己被打,自己生病的这种状态,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全世界,如果世界变得充满负能量,那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孩子一定也会受到负能量的波及,让他们觉得痛苦和难过。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坚实的灯塔,灯塔充满着暖暖的,有力量的光,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指明前进的道路,指引着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成长起面对各种风浪,坚定不惧的决心。
我们要为孩子内心种下一颗充满力量的种子。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能够有力量自然去面对这些挫折和挑战。
怎样成为孩子的内心支柱呢?
有的时候孩子会因为害怕、受到委屈而哭、有的时候因为和妈妈分开会哭、有的时候是不明原由的去哭。
在我们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就能很好的帮助孩子疏导他们出现的情绪。当我们特别着急的时候,就不能很好的去帮助自己的孩子。
更多的时候家长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变得不知所措、焦虑。
情绪分为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
1身体上的不舒服导致的
可能是因为太累、饿了、困了、生病。都会导致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时候,不能像成人一样能够通过语言将自己的不舒服表达出来,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难受,以此来缓解这种不舒服。
2孩子因为发展得不到满足的时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到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发展需要,当发展需要被打断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会通过情绪来表达自己,缓解内心的不愉快。
如:孩子探索物质的时候,由于物质被成人强行拿走,导致的哭闹。或是在执拗期的时候,成人不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大发脾气。
3孩子想要得到关注的时候
当家庭的出现变化的时候,孩子会因为想得到关注使用最能够吸引家长的方式获得关注,或者孩子感到不被关注的时候就会出现情绪的波动。
如:父母之前一直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父母都特别的忙,孩子为了父母能够来到自己的身边,想要得到和之前一样的关注而出现的情绪。
4家庭教育方式不统一导致的时候
如:家里有老人受不了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就会满足孩子,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也会通过哭去达到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这个时候坚持的话,孩子会哭的更加卖力,更加委屈,父母会不得不妥协,时间久了孩子就形成了通过哭而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模式。
5安全感丧失的时候
通常都是在孩子入园期有分离焦虑的时候,或重大事件的时候。
如:被陌生人抱着、家里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会因为安全感丧失而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
6孩子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
如:自己的养的小鱼死了,或者因为自己伤心。
7孩子因为遇到挫折的时候
有的时候孩子会因为着急或做不到没做过的事情产生情绪。
8与其他伙伴发生冲突
与小伙伴发生冲突的时候,会因为小伙伴的不理解产生情绪。
家长的帮助
1最重要的是全身心的倾听孩子
这个时候需要和孩子坐在一起,孩子就在你的对面或侧面让孩子看到妈妈的表情,平静的在关注着孩子。如果家长能真正的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很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
2孩子需要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在共情的时候家长不能去提问、责怪和建议孩子,因为这样的方式很难让孩子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家长要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们,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汇总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
3一般孩子出现不好的情绪的时候
家长很容易否定孩子当下的感受,或者忽视孩子当下的感受,选择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孩子经过脱离不良情绪。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要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么的好,孩子也只会难过。因为当孩子感觉自己的感受是被否定会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愤怒。
4家长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
家长要做到的是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替代否定感受。但是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加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理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我们要认同孩子当下的感受。
逻辑上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答应你?
家长给孩子讲很多道理,如果家长说的太多、讲的道理太多,孩子会因为信息量太大,去选择性的听父母的话,那么很容易达不到我们的结果,使孩子对语言产生疲劳感,最后的结果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家长要用情景扮演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替代逻辑上的解释,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的接受现实。
在疏导孩子情绪时态度是关键,通过共情打动孩子的内心,但是最难的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这需要不断的演练,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叙述中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