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生活周刊

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何才能登峰造极?

时间:11-26来源:作者:点击数:

冯唐在《成事》一书中说:曾国藩是“成事学”的千古第一人,有理论有实践,有才有学有识,有成有败。他这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何才能登峰造极?向曾国藩学习。

1 肯下笨功夫,

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进步

曾国藩的智商平常,考秀才考了7次;体质较差,患上多种重病;出身一般,祖上几十代人都是平民。

当第6次考秀才失败后,曾国藩就认定自己太笨。

于是,以“用功如掘井,老守一井,埋头深挖”的倔劲,终于考中秀才。

聪明人善于走捷径,笨人全靠笨功夫。

曾国藩的成事,靠的就是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进步。

2 真正成事的人,戒骄,戒惰

1833年,曾国藩第7次考秀才终于“上岸”。

此后,他在考场上不断突破,于28岁考中进士、30岁开始在翰林院任职。

此时的曾国藩可谓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盛名之下,曾国藩也不免会有些“飘”。

《曾国藩日记》里提到,他在翰林院开始工作的一个多月里,除了写几封信和一篇文章外,每天就是串门、聊天、饮酒、下棋。

好在祖父曾玉屏看人很准,在曾国藩离家进京前,叮嘱说:

你是有才能的,做官前途无量;不过,要是改掉骄傲的毛病,就更好了。

曾国藩很崇拜祖父,想起这句叮嘱,决定再不放纵自己了。

3 成事者大忌:

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塌糊涂

30岁左右时,曾国藩也有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的缺点。

他在日记里提到一件小事:

一个朋友来访,给他看刚写的诗作,曾国藩本来觉得这诗不好,却言不由衷地夸起来,还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表达自己的高明见解。

他在日记中,反省自己的行为,下决心改掉缺点。

此后,无论是担任礼部侍郎,还是回湖南打造湘军,他都非常讲究务实,杜绝浮夸的习气。

4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

天下能做成的事情,多半是压力之下、被逼而成。

被逼迫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客观形势不乐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一种是主动远离舒适区,强迫自己行动,即自律。

在自我提升方面,来看曾国藩是如何自律的:

他先是坚持每天写日记,在日记里梳理当天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然后反省过错,并定下改正措施。

这还不够。曾国藩后来又养成一个习惯:把日记给朋友们传阅。原因正是“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成”。

自己的缺点,光是写进日记,不一定确保改过;

给朋友们看了,有了外部监督,不改也难。

5 克制欲望,不外袒露

自立自强,强在内心

从曾国藩写日记一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我管理方面的“狠人”。

曾国藩的自我管理主要在两方面努力:

一是克制物欲,不贪恋权钱色;

二是让内心强大起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在翰林院任职后,他给自己定下12条规矩,包括:

要早起、每天读书、说话要谨慎、每天要练字、每月要写文章等。

通过落实这12条规矩,曾国藩的学识、修养不断提升。

在第一次翰林大考中,他得了第6名,并受到提拔重用。

6 做事要专心,进而专业,然后跨界

曾国藩做事,首先讲一个“专”字,然后再追求“博”,涉足其他领域。

在回湖南打造湘军之前,曾国藩是名副其实的文官,一门心思做学问、提高人品修养。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朝政府将镇压重任寄托于湘军。

曾国藩临危受命,开始专研治军之道;

凭借屡败屡战的斗志,带领湘军在战场上取得大捷。

从文官到武将,曾国藩“跨界”之所以成功,靠的还是肯钻研、进而专业。

7 做事求回报,肯定要失望

曾国藩是一个做事不图回报的人。

于私,他为人仗义,乐于助人。

友人刘传莹病逝,曾国藩搜集其遗文,为他出版了遗著;

同乡举人邹兴愚会试没考过,在北京病逝,曾国藩为他料理了后事。

于公,他立下“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做事情抢在前、争利益躲在后。

清廉的作风,加上清代的低薪制度,让他不仅欠了不少债,甚至一度连回家的路费也掏不起。

尽管如此,他却未因生活窘迫而对现实失望。

《曾国藩日记》里提到,“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望之时。”

做事不求回报,才不会失望。

8 成事越多,越知自己渺小,

越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有的人取得非凡成就之后,容易居功自傲。

“越成功、越膨胀”似乎是自然而然。

曾国藩恰恰相反。他认为:

放眼历史长河,个人永远只是渺小的过客;

在广大的世界里,有一席之地即可,不必为争名夺利费神;

世事繁多,自己能办的很少,成就大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简而言之就是:见识越长,越知自己渺小;成事越多,越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