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用微信,但有没有人跟记者一样,觉得老爱发语音的人挺讨厌的?
除非,对方是你爸妈,或者你喜欢的人。
语音功能其实还蛮贴心的。但是,招人嫌的地方也多,问了问周围的朋友,大家都有一堆槽要吐——
“我在开会,手机震动了十多次,看到了十多个红点,看一眼根本不知道信息重不重要。”
“1分钟的信息,如果听到一半被打断,就得重新听。”
“嗯嗯啊啊,反反复复,1分钟语音里,关键信息只有几秒。”
“对方到底重点讲了什么,既没办法截图也没办法转发。”
……
而有网友索性总结了语音信息7宗罪,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条是:既浪费流量、也浪费时间,本来两三秒就能读完的信息,现在至少要花两三倍的时间。
同样的话,语音和文字,听和看,哪个更有效率?
昨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医师禹华良告诉记者,关于沟通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过一个公式——
有效沟通,7%靠文字意义,38%靠语音语调,55%靠身体语言。
“同样一段文字,语音表达会增加很多信息量:语气、感情色彩、嗓音等等,相比之下文字承载的信息量就要少,处理效率应该更快。”他说。
简单来说,亲密的人之间,语音更容易被接受;
而陌生人之间,如果只是为了简单的沟通事实,文字其实是更有效率的方式。
人通过五种方式感知世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
“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调味师、闻香师,味觉和嗅觉特别敏锐,而大部分人主要通过听觉、视觉、感觉三种方式接收外界信息。”
禹医生解释道,科学家据此把人和外界联系的模式分成三种: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这三种类型的人,视觉型最多见,大约占了70%,其次是听觉型,占了20%,感觉型最少,占10%。
不过,某一种型的人,并不意味着会摒弃其他两种,这不过是我们“优先”采用的一种方式。
“一群人在一起,大家的‘优先采用方式’一样,就会感到有共同语言,交流起来也更顺畅。”他告诉记者,他给病人做催眠之前,都会先想办法弄明白,这个人的“优先方式”是哪种,然后针对性地使用催眠方法。
比如,碰到视觉型的,就要拿出兜里的小道具,就像大家在电影上看到的,在眼前晃啊晃;或者描述着蓝天、大海,视觉型人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种画面;碰到听觉型的,声音更容易让他放松下来。
视觉型的人看世界,听觉型的人听世界,感觉型的人感受世界。特别爱用语音的人,可能就是听觉型的人,他们惯用双耳接收和运用信息。
找出优先采用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人际沟通工具,为了工作更顺利,学一下心理医生的方法,说不定能帮上大忙呢。
怎么来判断,对方是哪个型呢?禹医生给大家归纳了三种模式的基本特点——
视觉型的人,一般讲话语速较快,喜欢使用手势;想问题的时候,眼睛会往上瞄,好像在看自己脑海中的图像。
听觉型的人,头经常侧倾,眼睛习惯望向左右两边;他们讲话,语速不快,但抑扬顿挫;讲话时可能更喜欢用“听到”、“听说”之类词。
触觉型的人,喜欢手里摸着个东西;跟人在一起的时候,喜欢挽着你,或者勾肩搭背,即使你们还没那么熟悉;看个电视剧,动不动就跟着哭。这种人,其实是最好相处的,戳中他的感觉,一切都好说。
禹医生说,工作时,如果你的目的是希望对方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他优先采用的方式,比如,面对视觉型的人,你可以把信息整理成图表,他会觉得一目了然;面对听觉型的人,可能口头汇报更对他的胃口,他们也更喜欢听听他人的意见再下决定。“就像谈恋爱一样,投其所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