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停止执行援助中国原子能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协议,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终止原定一切设备材料的供应。
而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关于原子弹的研究“上马还是下马”的问题,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当时有些同志说,能否暂停研究原子弹,一呢是当时国家确实困难,二呢是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我们能不能研究出来还不一定。
可是以陈毅为首的“上马派”却坚定的说,为了免除中国人头顶上的核威胁,这个原子弹中国人必须要搞出来,尽早搞出来,不搞出来就挺不起脊梁骨,每天被人核威慑,都不能安心的搞生产。
然后陈毅元帅还说了那句传播度最高的一句话“哪怕是中国人当掉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也有记载是说在接见记者时说的,最有可能是两个低点都说了,所以被传播了出去)。
最终中央综合了各方的意见,提出了一条可行性的方针,那就是让事实说话,派人去做研究调查,看看中国研究出原子弹能否成功,研究出原子弹到底要花多少钱,国家财政能否承受得起。用实际数据说话,实事求是的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经军方的调查研究,我国完全可以独立自主的研究出原子弹,需要花费的支出是一百多万元,在当时的一百多万对于个人来说,确实是一笔天文数字,可是对于中国这个偌大的国家来说,挤一挤还是不会造成财政困难,造成经济问题的。
之后毛主席提议减薪,以缓解国家的困难,在他的提议下,国家主要领导人带头减薪,而在研究基地的十万大军也继续不提任何要求的继续艰苦奋战,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这一声巨响,响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骨。
而且直到原子弹研究成功,也确实未有造成中国的财政困难,造成经济问题,相反那几年中国的生产建设是在得到迅速恢复的。
可是当陈毅元帅那句“当掉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的话传到香港时,著名文学家,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却提出了精锐的批评。
金庸在他的《明报》发表了这样一份社评:
“中央一位负责首长居然说到‘即使中国人民全部无裤,也要自拥核子武器’,这句话在我们听来,实在是不胜愤慨。一个政府把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老实说,那绝不是好政府。我们只希望,这只是陈毅一时愤激之言,未必是中共的政策”。
“不知陈毅是否了解,一个人民没有裤子穿的国家即使勉强制造了一两枚原子弹出来,这个国家也是决计不会强盛的,而这个政府是一定不会稳固的。中共制造原子弹,不知是什么用处?能去轰炸美国吗?能去轰炸苏联吗?当这些光屁股的人民造起反的时候,能用原子弹将他们一一炸死吗?”
“当英法联军攻打苏伊士运河时(英法想继续控制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也展开的一次军事行动),英国早已拥有核子武器,但苏联一声恫吓,说要以飞弹轰炸伦敦,英国只好乖乖地收兵。中国再努力十年,也决计赶不上英国在攻打苏伊士运河时的核子成就,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金庸此文一出,在当时的香港文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包括《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商报》、《晶报》在内的香港五大报纸,都对金庸展开了“围攻”,一时间香港文坛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堪称文坛的“华山论剑”。
不过后来这次的论战偃旗息鼓了,因为是陈毅元帅得到消息后,让人通知香港的左派报刊停止对今天的“围攻”。
不久后,陈毅元帅在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金尧如吃饭时,聊起了这件事情。
陈帅说当时他说那话是有底气的,他是了解具体情况,知道中国人是有底气搞出原子弹的,而且他是个军人,军人就不能认怂,当时美苏等国都在等着看咱们中国人的笑话呢,咱一个军人,能认怂吗?
不过陈帅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觉得自己说话的方式有些欠妥,当时说那话是痛快,却也片面了。
“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什么民族尊严呢?国家的安全有什么保障呢?我们共产党有什么伟大、光荣呢?再说,有了核子,没有裤子又怎么打仗啊!”陈帅还说,“我同《明报》那个查先生(金庸原名查良镛)的社论,两家的话合起来,就全面了。今后,我们就要努力做到既有裤子,又有核子!我说裤子,当然是个比喻,就是要做到中国人丰衣足食,手上还有个不大不小的核子弹。”
然后陈帅又告诫在场的同志:“毛主席说过,我们要正确对待批评。所以我们欢迎任何人来批评我们,指正我们,共产党人不怕批评,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接受。我们这个党会打仗,会专政。可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
最后陈帅还说金庸的文章写得不错,他本人对金庸也是非常欣赏的,还说只要不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他只要骂他骂得有道理,他都当他是挚友、诤友!
在这我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个人认为金庸毕竟是个文人,想事情的广度不够,对于政治军事方面的事情他研究的不够透,中国研究原子弹不是为了去炸苏联去炸美国,而是为了自己不挨炸;英法有原子弹也不敢炸苏联,苏联一开口他们就撤兵那是因为,他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比之苏联差太远,直接和苏联开战,别说英法了,美国都不敢,再说了英法即便和苏联打核战争,他们那狭小的地盘,怎么拼得过苏联?
当然了,金庸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也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忧心中国人吃饭穿衣问题来提出批评的。
同样的问题,大家看,政治人物的想法就是不同,比如说李宗仁得知中国试爆原子弹的消息后,那个高兴得,都手舞足蹈像个孩子一般,因为李宗仁这样子的政治人物,自然知道原子弹这个东西,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