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国民财富差距有两个极端:一类是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就像我们教科书中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财富均衡、人人平等、社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另一类则是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像极了我们教科书中描述的罪恶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吸毒暴力、犯罪不断、环境肮脏不堪,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这种差别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引发的激励机制不同造成的(《国家为什么失败》这本书里有很好的解释),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总是有富豪和屌丝。
在同样的国家体制和文化传承下,人之所以贫富当然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智力、勤奋、胆魄、运气、上辈的财富/知识教育积累……我们鼓励并坦然接受这些个体客观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
遗憾的是,现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主观人为因素太多,比如本篇要讲的央行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是它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并最终会引发经济停滞甚至经济危机。
从1929大萧条和2008金融危机的两张图说起:
迄今为止,重创全球经济的两次金融危机的风暴源都来自美国,一次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因股市暴跌而引发,专有名词大萧条(TheGreatDepression)即是对这次危机危害的形象说明;另一次是2008年,因房价下跌导致次贷危机而引发,它的危害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干预下小了很多。
之所以能如此,根本原因是1929年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全球所有国家实行的金本位制(货币的发行以黄金储备为依据,这就控制住了基础货币的数量),而2008年时,全球各国实行的是国家信用本位(各国央行根据经济需要随心所欲的发行货币,没有数量上限)。关于两次金融危机异同研究的著作/论文可谓汗牛充栋,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只扼要的说明上面两张图能表达出的信息:
1、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债务率(国家所有债务/GDP*100%)都到达了阶段性顶部,分别为1933年的299.8%和2009年3季度的359.7%。而后是债务率都在下降(2008年后的没显示),其原因是,企业/个人申请破产债务自然消亡或债务重组让债务变少,这是一个去杠杆的过程;
2、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贫富分化严重,财富鸿沟非常大,最富1%家庭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1928年为23.9%、2007年为23.5%,而后贫富分化都在缩减。其本质是富人的财富多为金融资产(1929年是股票资产,2008年是以地产/房贷为标的的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资产泡沫破灭后,富人的财富在大幅缩水。图中2000年前后,有一波贫富缩小的走势,那是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带来的;
3、美国债务率和贫富差距走势的强正相关绝对不是简单的巧合,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一定资产的富人在经济复苏期更容易获得银行借贷(表现为富人的负债,包含在总债务里),而穷人因资产少在银行眼里就缺乏信用所以很难获得借贷,富人的借贷流入到资产当中,在随后的经济繁荣期催生了资产膨胀,从而拉开了持有较多资产的富人和几乎不持有资产的穷人之间的财富鸿沟。
这一切怎么发生的呢?
1、信贷成就了资产泡沫并拉开了财富鸿沟
之前文章不止一次的说过,目前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俗称的钱)并不是央行通过印钞机印刷出来的纸币(这只是小到可以忽略的数额),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系统“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贷款再变存款”的循环往复“创造”出来的——准确的说是信用,更进一步说是一些人的负债对应一些人的资产。
知道了这些,我们也就理解了央行放水的方式——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来控制市场中的货币量:货币宽松、资金泛滥是因为信贷过多造成的;相反,货币紧缩、资金枯竭就是信贷变少造成的。
央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实现的,具体手段为我们常听到的逆回购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央行再贷款、降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
在经济周期中的复苏到繁荣阶段,或国家为刺激经济(2008年后尤为明显),货币的供应会大幅增加甚至泛滥。而过量的货币流入消费品领域会造成通货膨胀,流入资产领域会造成资产价格暴涨,那谁能获得这些过量的货币呢?
上文说了,过量的货币是由信贷造成的,而能获得银行贷款的只能是富人——他们有基本的资产做抵押,在步趋繁荣阶段,社会货币增加带动资产价格上涨,富人就可以用升值后的资产贷更多的钱,再投资资产当中,以此形成资产膨胀的循环。而穷人因没有资产,在银行眼里就没有信用,自然贷不到钱,也就无缘资产膨胀带来的财富收益。
货币超发会使其购买力下降,但最先获得的超发货币其购买力是不变的,而这第一批超发的货币往往都是富人得到的(最先从银行获得贷款),到了穷人手里的钱(一般是工资所得)都经过了好多轮的流转和稀释,已经贬值过了。
富人更容易获得信贷,在向繁荣期发展过程中,资产价格的膨胀、生意兴隆收入增加,而其债务却固定不变,杠杆效应魅力让钱生出更多的钱,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则享受不到这些好处。
信贷造成了资金泛滥,进而推高了资产价格,于是最容易获得信贷的富人与很难获得信贷的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致形成巨大的财富鸿沟。
2、贫富分化如何阻碍消费和投资,并引发经济危机的?
健康的社会是橄榄型的,超级富豪和绝对贫困人口都占少数,中产阶级占大头——他们创造着财富,又能分配到适当的财富,进而形成强大的消费群体,又反馈回生产领域,形成良性循环。
贫富分化的社会是哑铃型的,超级富豪和赤贫阶层占据两头,中间的中产阶级微乎其微,其本质是创造财富的底层大众并不分配财富,因制度体制的问题,富人的富建立在穷人的穷之上,他们分配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形成既得利益者,并强化这种制度,并演化成汲取型的政治经济制度,引发经济停滞,变成溃败的社会,像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尼日利亚、津巴布韦……
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富人的所有消费都得到了满足,豪车、豪宅、旅游、奢侈品、高端教育……他们手里有很多的钱,但已无力再多消费了。而穷人却有需要无需求,因为没钱所以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上不起大学,他们无法再增加需求。此时也就造成了社会总需求的停滞,因为需求不足,富人们也不会去投资生产,而这又会影响就业及收入,从而陷入经济停滞死循环。
如果在负债(穷人/中产/富人都会负债,只是富人对冲风险的方法和资本更多)过高的情况下,因还不起本息会引发债务违约,摧毁信用体系,国家控制的好陷入经济停滞,控制的不好就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相比经济停滞,短期内对社会财富/秩序的迫害更大,但它让矛盾解决的更彻底——债务完全出清、生产关系重新调整、市场参与者轻松上阵重新竞争,而经济停滞则没有解决问题根源。
于是,1929及之前的数次经济危机后,美国都重新进入了经济繁荣,并在大萧条后推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得以长期繁荣。而2008年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的货币宽松干预政策却带来了经济停滞,贫富分化不但没消减反而在加剧,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SISI穆斯林极端主义、国际移民难民问题、国家间民族种族仇恨、英国公投脱欧、美国人热捧川普和桑德斯等现象。
3、如何不让泛滥的货币稀释我们的财富?
我们看一张图:我国历年M2与GDP数额走势图:
由图可知,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M2和GDP的差额还较小,拜2008年4万亿所赐,之后M2与GDP的差额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大。我们知道GDP是一年内一国国内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M2是代表的是货币数量,正常情况下M2的数额应该小于GDP(考虑到货币的流通速度),这才能保证货币不贬值。可现实是M2不仅大于GDP,且日益增大,这说明货币贬值的速度在加快,钱越发的不值钱!
作为普通百姓,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货币政策我们自然无法干预和影响,面对加速贬值的货币,只能顺势而为才能拯救我们辛苦赚取的财富。
1、除留够数月日常开支所需的现金外,尽量少持有货币。每一次央行放水都是对货币持有人征收铸币税——表现就是钱的购买力下降,钱变得不值钱,这是避免被剪羊毛的最好方式;
2、持有有增值潜力的资产。这需要你保持学习并积攒自己的理论水平,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并不是所有资产都有增值潜力,此外还有一个时机的问题。如一线及强二线城市的房产更有增值潜力,而购买股票不要买在顶部;
3、一定要有适当的负债。很多人都认为无债一身轻,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念。负债去购买资产,当资产膨胀时,而你的负债是确定不变的,并且在货币贬值的过程中,负债的压力在减少,这是一个看多资产看空负债的完美对冲;
4、凡事都要适度并在自己的把控制力内,包括负债。负债是把双刃剑,繁荣期和资产膨胀时负债持有资产越多越好,而萧条期和资产泡沫破灭时,负债则越少越好,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杠杆负债,并保证现金流持续稳定不断,或做好应对突发的准备。
而要做到以上几点,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保持学习思考的状态尤为重要。
后记
“每次通货膨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
这是前两天获得2016年雨果小说奖的80后女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中的原话,这和米筐投资之前的观点《穷人才会造成通货膨胀,富人只会制造资产泡沫!》正好相契。
而这篇所谓的科幻小说其实正是越来越清晰的现实:阶层固化板结、逆袭日益艰难、由贫向富的流动近乎奢望,每一个体根据经济收入在各自的空间内生活,阶层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而一些政策如信贷宽松的货币政策却在加速着财富鸿沟。
可是,穷人的收入虽少,但物价也低啊,毕竟买得起粮食;而用于刺激经济的海量货币只是推高了资产价格,那跟穷人无关,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富人玩的游戏。这是不是一个次优选择呢?
正如郝景芳在获奖感言中所说:在《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我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