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谈的古代军队行军很少超过不超过40公里,主要有几个前提:
1,上万规模的大军,配备有辎重车队,骑兵,步兵,随军文官等等的“步骑车”混合军队。
2,野外行军
3,7天以上行军
除了游牧民族军队在草原环境以外,历史上不管是元朝征服南宋,还是后金入侵大明,都是步骑混合部队。
上图行军的军队看似很多?其实骑兵步兵加一起才几百。
古代绝大多数道路的条件和今天的乡村公路都不能比,只能容许二三人并行。这结果就导致不管你多少人,行军时最多的还是以两列,四列为主。
上图的官道条件已经算是不错了,假设一支军队排成两列,每人只占据一米的道路长度,这样算起来,一支10万人的军队,会占据50000米,也就是50公里长度的道路!
所以实际上军队不可能这么密集挤在一起,军队有大量的车辆牲口,会吃光路上一切,甚至路上的石头都会被踩烂,甚至沿途的一些水源也会被喝干。10万的军队要分成不同的道路和批次行进。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古代大战争常是描写“兵分五路”,这并不是说将军们不懂得集中兵力,而是道路和后勤条件让他们没法集中。
古代行军一般把步兵军队放在前面,指挥中枢及其卫队放在中间,后勤队和其他非战斗人员放在后面。机动性好的轻装部队和骑兵在侧翼小路机动,以便照应前后。
假设你是一位前锋部队指挥官,麾下有约500人(晚清一营士兵编制),在大军的前面最先出发。天气很好,道路情况也不错,不需要你搭桥修路,于是你心情愉快的吩咐”三更造饭”(半夜12点),五更出发(早上5点)一路唱着歌轻快出发。
道理没有被踩坏,沿途的水源也没有干涸,路边也没有太重的便溺臭味(殿后的部队要从前面几万人留下的屎尿中穿行)
沿途甚至还有几个村子的村民没来得及逃光,可以让你们抢劫下补充下士气。
你这支小部队欢快的前进着,大约到了午后时分,就不能再走了,作为前锋的工作内容,你必须先选择合适的空地,来给后面到达的军队准备今晚休息的营寨。
这么早就扎营?当然,你以为是古代安营扎寨像现代一样搭个帐篷就完了?
不需要你建个奥运村出来,但起码得像下图这样吧!壕沟,鹿角,拒马,望楼都得有,不然晚上遭到敌人偷袭怎么办?
若乃提卒十万,深入贼境,大军在前,坚城未下,欲战则胜负未决,欲攻则利害难知,自非整饬车徒、部分营垒,或先据地之要害,或先扼敌之襟喉,蛇蟠月偃,中权后切,畴能收万全之胜哉??氐如平原大野,深林险道,前兵后泽,乘高趋下,顿兵拥众,呼吸俟命,若不素练施设,敢问何以处之?
——中国古代军事条例大全《武经总要》
除了土木作业外,你还得派人去砍柴为后方大军准备燃料,找到安全的饮水,甚至还得事先挖好粪坑.以免士兵随意便溺引发传染病。还好这些不全是你这支前锋军队的任务,你只需要搭好框架为后面做个预前准备就好。
……终于忙完了,你站在望楼上看着后方的军队缓缓走进营寨,一股成就感悠然而生,然后你计算了下这一天的行军距离。一天下来,除去中途休息时间你的部队行军时间不到8小时,每小时5公里,这么一天下来你们走了还不到40公里!
但其实还是太快了!要知道最后一批出发的军队现在大概刚走完一半不到,这还是第一天呢!接下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病号,伤员,以及损坏的车辆和跛足的牲口。这不可避免的会让大军行军越来越慢。
有人说了,你这算的都是步兵行军!我骑马不行吗?
实际上骑马也没太大区别,木桶理论,决定木桶装水多少的是最短的那块,古代军队的进军速度,取决于最慢牛车或马车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里。
纯骑兵部队是可以高速行动,比如三国时代的夏侯渊,当时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里的”里“是汉代的”里“。换算过来夏侯渊的速度是“三天207公里,六天416公里”等于每天前进70公里。
可见夏侯渊是习惯率领轻骑突进。三国时期中原一带马匹并不多,至多率领的不过几千而已。
要想做到全军都骑马高速行动,一人一马都是不够的,不然把马累坏了,战斗时你打算当步兵吗?所以除非马匹可以丰富到像早期蒙古军队那样一人三马甚至更多,不然还是步行为主,让马匹缓缓跟行。
有人说了,你有证据没有?
我举一个,崇祯死后,李自成于1644年4月13日正式出师前往山海关,出北京时马步兵合计为6万,经通州,密云,永平,抚宁,4月21日到达山海关前的石河战场,地图上测距大约是330公里,大顺军花了9天时间,平均每天36.6公里!
而他的对手多尔衮带的八旗军,从沈阳出发到山海关,历史记载用了12天到达,我用地图测距算了下全程大约是417公里。12天跑完了417.5公里,平均每天34.8公里!考虑到关外的道路条件可能更差,清军数量也比李自成略多,所以这个速度的含金量甚至更高一些。
为什么会速度这么接近?
两军战斗力虽然有差别,但行军方式和哨探形势实际上大同小异,当他们都撒开蹄子行军时,行军速度极限也相差不大,都没超过40公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