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敦刻尔克撤退,似乎再挑剔的评论家也会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诸如“奇迹”、“伟大”、“壮举”之类的形容词,统统用于形容敦刻尔克。
赞美之词:盟友是用来被羞辱的
毕竟盟军根本不曾想到,当40多万大军被压缩在了敦刻尔克这一狭小区域之时,在德国坦克距离他们仅仅10英里之时,他们可以撤出338000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敦刻尔克大撤退,确实可以配得上任何赞誉。
而且出于这次大撤退对英国人的意义,以及尊重反法西斯战争的政治正确性,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都不为过。但是,以英国人为主开动的宣传机器,不仅将敦刻尔克描绘成一场伟大的“战略撤退”,甚至宣称这是整个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时,让人感到的是“历史果然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因为英国的学者和史学家们,不仅对英国指挥部发挥的作用大加褒奖,同时还将这次撤退称为“军事学术的巅峰之举”。在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将5月21日英国两个装甲营进行的一次小规模反击,都称之为迫使德国暂停攻击步伐的重要原因。而英国史学家迪万则更是断言,“就规模和结果而言,很难找到一个战役与之媲美”。但是,英国的史学家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整个敦刻尔克的战事,并不仅仅是英国进行大撤退的9天,而整个战事的组成也不仅仅是英国人的撤退过程。
于是笔者涌现出一句话,“我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泰晤士报》和北岩”。这句话是德国人在一战结束后,反思失败时的戏言。在德国人看来,主管英国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北岩,以及英国的媒体开动的宣传机器,不仅鼓舞了英国人,同时也打击了德国人。只不过当时间过去20多年后,英国的宣传机构再一次无情的嘲讽了自己敌人——纳粹德国纳粹——是多么的“无能和愚蠢”。同时,也毫无情面的置自己的盟友法国与相同的境地,或许在英国人眼里自己的法国盟友就是用来被出卖的。
撤退计划:法国被隐瞒的对象
几乎在各种文献记载当中,5月25日开始执行的“发电机计划”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开始。
但实际上,早在5月17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已经命令英国远征军的一些后勤部门人员经过不伦撤回英国,同时英国远征军的空军也相继撤回了英国。到了5月19日,戈特向英国政府建议从法国撤出英军。英国的官僚机构几乎没有任何的拖沓,英国海军司令部在当日就命令多佛尔海区司令拉姆齐着手制定从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军的计划,同时开始收集和寻找各种可以去法国参加运输英国士兵的海运工具。当然,某些英国的文人试图为英国的行径狡辩,称英国采取的措施是为了营救那些在英军大部队向难突围之后,被遗留的零星残部。只可惜英国人收集的海运工具甚至包括所有排水量在1000吨以下的船只,如果要搭救的只是零星残部,大概不用如此大费周章。
当然,英国人没有将自己的计划告诉自己的盟友法国。甚至在盟军的最高军事会议上,丘吉尔还在大谈两国之间的友谊,以图让法国人继续进行抵抗而拖延德军进攻的步伐,却对法国领导人雷若和魏刚没有透漏一个字。于是当法国第1集团军群司令布朗夏尔命令,“法国第1集团军、英军和比军相继撤至由阿运河、利斯河和迂回通路所构成的水障碍方线后面,在敦刻尔克周围建立宽阔的基地,并坚决加以防守”时,英国远征军则置若罔闻,坚决的执行撤退任务。法国海军上将阿布里亚尔首先发现了问题,立即向法国政府报告,称“英军指挥部在北面地域正执行同我们的命令相矛盾的决定”。
对于英军的行为,魏刚极为愤怒,严厉的谴责了英军的行为。魏刚称,当法军正在从南向北推进之时,英国人去擅自向海港方面撤退了25英里。面对魏刚的指责,英军并没有停止自己退却的脚步,而与此同时,丘吉尔却在盟军的最高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我要求派出部队同敦刻尔克共存亡!这是光荣的事业。”可惜,丘吉尔的余音犹在绕梁之时,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已经在5月31日离开了法国,到了6月2日午夜英军已经全部登船离开。
用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阿泽马和维诺克的话来说,就是“当法国人还对重现‘马恩河奇迹’还抱有希望的时候,英国人则认为保卫法兰西之战已经无可挽回的遭到了失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要为了将来而保存自己的力量”。
阻击敌人:盟友需当替死鬼
敦刻尔克撤退,从5月25日开始,到6月4日告一段落,一共是9天的时间。而德国人的进攻仅仅停止了60个小时,于5月26日重新恢复。想要完成撤退,就必须有人坚决的进行抵抗,而这个任务落在了法国人和比利时人肩上。
在德国人停止攻击的间歇,盟军抓紧建立防御工事。而且敦刻尔克地区满是沼泽和沟渠,这些天然的或者人为的湿地,会让德国的装甲部队行动不便。同时,A集团军司令伦德斯泰认为被围困与此的盟军,已是瓮中之鳖,在炮火和空军的打击下很快就会成为德国人的俘虏。所以,他已经准备调集装甲部队南下,对法国发起最后的攻击。再加上,法军和比利时军队已经是背水列阵,已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所以抵抗意志也越发的强硬,德国人攻击被牢牢的阻击在距离敦刻尔克10英里的地方。
法国人迸发出的强悍战斗力,或许是为了自己盟友的安全不惜一切进行阻击,或许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欧洲第一陆军”的荣誉。但是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比利时人,似乎却没有这些想法。尤其是早已洞悉英国人在欧洲大陆无心恋战之后,比利时国王不顾丘吉尔的反对和警告,在5月28日签署了投降书。比利时的投降,让法军和英军必须承担原来由比利时人负责的防线。可是面对德国人的猛攻,英国人却不顾道义的率先退到了利斯河建立防线。英国人的退却让里尔区域的6个法国师被德国人分割包围,经过激战,这些法国部队在5月31日被迫投降。不过,在英国战史学家李德哈特的笔下,英勇抵抗的法国军队却成为了不知道“当机立断”的蠢人。但是,他不得不承认,正式这些法国部队3天的抵抗,帮助了包括更多英国人在内的盟军成功撤退。
当然,英国人希望法国人打阻击替他们卖命,在整个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中并非一次。除了在里尔地区出卖了6个师长的法军之外,在敦刻尔克的核心阵地同样上演了相同的一幕。敦刻尔克的防御工作,按照最初的约定,由法国海军上将阿布里亚尔作为总指挥,法军负责西部地区的防御,英军负责东部地区的防御。但是,当负责该区域防卫工作的法国海军上将阿布里亚尔命令亚历山大将军和他率领的三个师与法军共同建立防线时,亚历山大毫不犹豫的拒绝执行命令。并且带领这三个原本应该充当后卫的部队,在6月2日午夜全部登船。结果,独木难支的法军在进行了一天的巷战之后,于6月4日宣布投降,敦刻尔克陷落,4万法国将士成为了德国人的俘虏。
当然,英国也有人为自己的盟友说了一句公道话,英国前记者和播音员尼古拉斯·哈蒙一项较早的研究称,法国和比利时没有让盟友英国失望,“倒是英军指挥官对友军实施了有条不紊的隐瞒欺骗,使英军在撤退中免于腹背受敌”。
运输工作:英国敢贪天之功
在整个敦刻尔克的撤退过程中,盟军所撤出的338000人中,其中英国215000人,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共有123000人。当英国人不厌其烦的夸耀自己“强大的运输能力”时,似乎忘记了在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法国盟友的。
在5月27日法国海军高级军官与英国海军首长在多佛尔会面,共同制定从敦刻尔克撤退法英军队的计划时。据魏刚回忆,看到英军长官把撤退计划摆上桌面,法国海军将领都傻眼了,因为法国没有撤退计划。这导致了接下来的情况,虽然多佛尔协议规定英法两军共同使用所有船只,但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并不知道这一协议,因此不准法军部队使用英国的运输船,而法军部队实际上根本也没有自己的运输船。
于是出现的状况是当法国人试图登上船只时,英国海军的海勤人员组织士兵用刺刀威胁他们退后,至少出现过一次英军向试图登船的法国士兵开枪的事件。甚至当一位法国将军和他的副官试图挤上一艘英国轮船时,也受到英国士兵的“粗鲁对待”。英国人还设置了路障来拦截撤退下来法军,以便让英国人尽快、尽早的登船离开。已经筋疲力竭的法国人愤怒了,破坏了英国人设置的路障,更有甚者都准备用大炮轰击英国船队。不过,英国人不反思自己对待盟友的无情,其远征军司令反而大言不惭的说到,“法军一到基地,上船问题就尖锐化了”。
法国人的愤怒影响了撤退的效率,不得已英国人决定从28日起每天给予法国人5000个登船名额。到了5月30日,当英国人已经撤离了12600人的时候,法国人仅仅被撤走了15000人。以至于当丘吉尔赴巴黎参加盟军最高会议时,法军新任总司令马克西姆·魏刚刻薄地进行责难,“法国人是不是都被留在原地了?”法国总理雷诺也发出了严厉的警告,“22万英国士兵当中已经有15万撤离了,而20万法国士兵中只有1.5万人被送走。如果不能得到立即纠正,它将会给大家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
或许是雷诺和魏刚的警告起到了作用,丘吉尔承诺两国军队要“挽臂”同行,并由英国人的三个师担当后卫,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亚历山大将军的三个师。丘吉尔的承诺换来的是两条高效的撤离,5月31日和6月1日共从敦刻尔克撤走了132000人。到了6月3日午夜,2.6万名法军士兵登船,从午夜到黎明行动即将结束时,另外2.6万名法军士兵撤离。当然,这5万多法军的撤离,英国人有多大的功劳,需要让人有一个大大的疑问?
因为,在6月1日丘吉尔就致电雷诺建议“今夜(6月1日)停止运送”。只是在魏刚的强烈反对下,才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尤为关键的是,当法国人看到英国人在对法军登船的种种粗暴之后,已经开始自行组织船队,准备运输自己的军队。在5月28日,法国海军部指派朗德里奥少将逐渐了一支区舰队,准备撤退本国军队。这支区舰队包括9艘舰队驱逐舰、6艘驱逐舰、20艘其他军用船只以及近两百艘民用船只。与英国的船队相比,法国人的区舰队显得寒酸了许多,但正是这支寒酸的区舰队在组建后的几天时间里,将50000法军运送到了英国,而整个敦刻尔克撤退中撤走的法国人也不过95000人。
但是,英国人在领取撤退功劳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忽视了这支区舰队的功绩,而将所有的功劳归于己身。
尾声:没有永恒的敌人,只要永恒的利益
敦刻尔克大撤退,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战争奇迹。但是,当我们仔细去了解英国人在这一阶段的各种表演时,我们会发现英国人不过是忠实履行了自己的座右铭,“没有永恒的敌人,只要永恒的利益”。所以才会出现种种出卖盟友法国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