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军服分为戎服和甲胄两类,前者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的便服,后者是军人作战时用于防护的装备。
商代
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军服开始出现。
西周
西周是青铜铸造的重要发展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上衣与下裳一体的军服。战国后期出现了铁质铠甲,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串联而成。
秦代
秦代战士的铠甲,胸部甲片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汉代
西汉时期,铁质铠甲开始普及,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汉代军服总体上与秦代相似。
魏晋
魏晋时期的戎服分为战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宽袖;裤为大口裤;靴子为圆头靴。
南北朝
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前面有圆护,称为“护心镜”。
隋唐
隋代的“明光铠”形制基本与南北朝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上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唐代士兵戎服有两种,一是盘领窄袍,二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纹饰,头戴折上斤,称为“幞头“。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明光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变成两件套。披膊与护肩连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
宋、辽、金与西夏
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础上形成的,军官有朝服、公服和时服,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皮莅子。
辽在契丹国时就已使用铠甲。铠甲上部与宋相同,腿裙比宋代短。铠甲腹部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以腰带固定,胸前特有大型圆护。
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开始有长而宽的腿裙。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做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相同,身甲长及膝上,以短甲为主。
元
元代的甲胄全部用网甲制成,外表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用牛皮为衬。戎服为蒙古族服饰——质孙服,紧身窄袖,有长短之分,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
明
明代军人穿戎服时,可带盔甲及巾、冠、帽,帽为红笠军帽。骑兵多穿对襟,以便乘马。将官穿铜铁铠甲,甲片多为山字纹;兵士穿锁字甲,腰部以下配铁网裙和网裤,脚穿铁网靴。
清代
清代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配一块金属护心镜,前襟另配一块梯形护腹,即“前挡”。左侧有“左挡”,右侧不配挡,留作配弓箭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