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

时间:08-02来源:作者:点击数:

同学们

从今天开始老师将给大家整合

2018各个学科、学段的面试真题

摸清真题规律才能决胜面试哦!

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体育、高中信息技术 、幼儿、 小学英语、小学信息技术、高中体育、初中体育、高中英语、高中心理健康、高中地理、初中英语、小学音乐、初中心理健康、高中音乐、初中地理、初中音乐、小学心理健康、高中日语、初中俄语、高中物理、小学美术、初中物理、高中美术、高中数学、高中政治、初中美术、初中数学、初中思想品德

小学社会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2.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那1厘米呢?

3.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厘米和米呢?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分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课桌的长度。

②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组内四人合作,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并思考: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②汇报方法。

预设:a.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b.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2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③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④引出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2.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1分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分米,你知道什么?

②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③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

④从2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

(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2)进一步认识1分米,建立表象。

①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试着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大拇指和食指叉开1分米的大小。(反复两次)

②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③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钢笔,黑板擦,牛奶盒等)

(3)教学1米=10分米。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

④教室地面约长8( )。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四)小结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你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参考答案】

充分运用操场跑道,引导学生根据跑道1圈的长度推导出1000米的长度,从而认识1000米=1千米。让学生说说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几个200米或几个500米等,帮助学生认识1千米。

2.“数”与“量”的关系和区别?

【参考答案】

“数”是表述“量”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主观人为规定的,是可以随意改变的。“量”是客观事物的大小、范围、程度等,它是客观实在,是无法用意志随意改变的。同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和度量单位来表达。例如:一米长的量,可以表示为:1米、10分米、100厘米、0.001千米。

小学数学《位置》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全班有40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不叫出你们的名字,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今天继续在前面学习过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学习《位置》。

(二)生成新知

(1)谁能描述出××同学具体坐的位置?

有的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的方法描述同学的位置,也有的同学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述。老师都给予肯定。

如果老师用第3列第4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先指名说说,然后同桌互相提问互相说。可以采用不同的问法来练习。同学互相评价。

(3)教师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3列第4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3,4)。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同学互相评价

师生活动:

(1)刚才大家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让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

(三)应用新知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指名说出同学的名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准确位置并集体订正。

(3)同座位互相说某同学名字,对方写出位置;或说出某一位置,让同学说出是哪位同学?

(4)发散思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 法。

(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学生自由表达,自由评价。教师最后总结。

作业: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这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些什么?

【参考答案】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数学《平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二)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讲解概念:

(1)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2)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3)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三)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的现象?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引导同学们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参考答案】

1.动态呈现平移过程,明白移动几格的意思。

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产生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的格数理解成两个图形中间的空格格数。教学中可以通过课件动态的展示平移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分表示什么意思;也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按平移的要求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平移的过程是整个图形按照要求进行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而不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方格数。

2.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发展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能力。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能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2.教材中为什么要采用方格图?

【参考答案】

方格图是学生学习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的重要工具,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感受距离提供有力的参照,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这里的方格图不仅仅可以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数据提示,以便成功地发现规律,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建立形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方格图发挥了测量标准的重要作用,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更为学生理解和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方格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使学生有了“做”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仅收获了知识,也积累了测量的意识和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吨的认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

一只小兔大约重3( )。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

一头大象约重5( )。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 )千克,也就是( )吨。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1吨=1000千克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三)巩固提高

1.把动物和合适的体重连起来。

2.吨和千克的换算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四)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2.“数”与“量”的关系和区别?

【参考答案】

“数”是表述“量”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主观人为规定的,是可以随意改变的。“量”是客观事物的大小、范围、程度等,它是客观实在,是无法用意志随意改变的。同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和度量单位来表达。例如:重量是一千克的物体,可以表示为:1米、10分米、100厘米、0.001千米。

 

               小学数学《上、下、前、后》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2.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课件出示主题图:江上大桥图,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2.认识“前、后”。

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______在______的上面,______在______的下面;______在______的前面;______在______的后面。

(四)小结作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回去与父母分享一下今天所学,认一认家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答辩题目解析】

1.“上、下”“前、后”的相对性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理解的?

【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图上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要让学生在现实空间的活动中完成。比如:让学生“说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等问题。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将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分与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

从下往上看,表示把1和3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如图所示。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

回家与父母分享一下收获。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讲一下数的分化与组合采用情景导入法。

【参考答案】

出示课件,复习旧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你认为你讲的内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

【参考答案】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接龙游戏复习乘法口诀:2×3= 4×6= 7×8= 5×7=

(二)新知探索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和数学有关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如何列式计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预设1:12+12+12=36

预设2:12×3=

提问:12×3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探究算法

提问:先独立计算,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1:12×3=12+12+12=36

预设2:10×3=30,2×3=6,30+6=36,用口算的方法计算。

预设3:

用竖式的方法计算。

提问: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总结:列竖式的时候把末尾对齐,从个位开始乘,再乘十位。

提问:比较刚才三种算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计算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的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感受乘法的简洁性和学习乘法的价值。

小学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

提问:1.你能用1、2、5三个数摆出2、5的倍数的三位数么?有几种摆法?

能不能随意说出一个三位数是3的倍数?并说说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么?

预设:123是3的倍数,我觉得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得出:其实234、333、555都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动手验证,并得出结论: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比如13。

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并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出示百数表,人手一份,要求学生观察百数表,标记其中3的倍数的数,大胆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标记、验证,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完成的同学,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形成小组意见。

预设:3的倍数的数在百数表上组成了一条斜线,比如:3、12、24;6、15、24、33、42、51;

提问:观察发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均没有什么规律,那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呢?

预设: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提问:大家可以利用百数表中的数来验证下?

学生动手实践,得出结论。

提问:还记得课前老师说的234、333、555么?这些数满足特征么?如果是更大的数也符合条件么?

预设:2016年又要开冬季奥运会了,2+0+1+6=9,9是3的倍数,2016=3*672,确实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或列竖式来计算、验证结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课堂练习

提问:能不能找到一个三位数是2、5、3的倍数?

学生讨论汇报:135,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且个位是0。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9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要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参考答案】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着重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并提出重要的数学思想,猜想、验证并概括归纳总结数学结论。3的倍数的特征是数论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简单的数的特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之后进一步学习数学计算奠定基础。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是,我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顺序,通过回顾旧知,提出猜想,接下来借助百数表验证结论的同时,尝试观察、讨论、总结归纳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参与,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讲解新知

规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1.11表示( )元( )角( )分。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同时和学生一同总结小数的性质: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鼓励学生上讲台用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剩下的同学自行完成填空):

1.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10),也可以表示为(0.1);其中的3份是(3/10),也可以表示为(0.3)。

2.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1/100),也可以表示为(0.01);其中的23份表示为(23/100),也可以表示为(0.23)。

让学生两两一组对刚才所填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看能否发现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1)当测量、计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2)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3)整数、分数、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三)应用新知

现场出题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 )/( )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的59份是( )/( ),也可以表示为( )。

(四)小结作业

1.教师通过提问互动和学生一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小数?

【参考答案】

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你的课堂中哪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参考答案】

新课导入结束后,趁热打铁的列出几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相关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总结的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小学数学《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答:20里面有( )个十,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70里面有( )个十。

2.解决问题:把18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支?

口答算式:18÷3=6(支)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汇报。(把18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支)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3个20是60,60除以3等于20;

(2)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

(3)6÷3=2,60÷3=20。

谈话: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把60÷3的算法再说一遍给同桌听。

小结:计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十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例1后的“试一试”:600÷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小结计算方法: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想几个百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数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百。

3.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出示教材例2,学生读题。

谈话:怎样列式?你能口算吗?

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小结方法: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十几个十,再想几十几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和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多少,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题在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理。

小结方法:学生借助表内除非口算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只要在后面添相应个数的0.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口算,说说想法。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连线,集体订正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四)小结作业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练习1、2、3。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二、过程与方法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良好习惯。

2.数学教学的板书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板书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中最大众化的直观教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理清条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主要是是让学生掌握整十整百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上的标题和式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思路。

方便获取更多学习、工作、生活信息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城东书院 微信服务号城东书院 微信订阅号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