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嵌入式Linux系统的组成
1.1 嵌入式Linux系统和PC完整的操作系统的对比如下:
1. BIOS和UEFI的作用:
a. 进行硬件自检,检测内存,CPU,显卡,硬盘等设备的状态和配置。
b. 设置启动顺序,选择从哪个设备加载引导程序,如硬盘,U盘等。
c. 加载引导程序,如bootmgr,grub2等,然后由引导程序加载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
d. UEFI是BIOS的一种升级替代方案。UEFI本身已经相当于一个微型操作系统。
2. grub2和bootmgr:
a. grub2 是 GNU项目 开发的一种通用的引导加载器,它可以引导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包括Linux,Windows,FreeBSD等。
b. bootmgr 是 Windows版本 的引导加载器,它只能引导 Windows系统 或者其他使用 MBR分区表 的系统。
c. grub2 和 bootmgr 都可以通过 chainloader命令 来加载对方的引导文件,从而实现多重引导。
d. 加载引导程序,如 bootmgr,grub2 等,然后由引导程序加载操作系统,如 Windows,Linux 等。
3. U-boot:
a. uboot是一种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引导加载器,它可以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和架构,如ARM,MIPS,PowerPC等.
b. uboot可以提供BIOS和grub2的功能,它可以初始化硬件设备,设置启动顺序,加载引导文件,启动操作系统,或者进入命令行模式
1.2 PC机—Windows系统启动流程(PC机—Linux系统、嵌入式ARM—linux系统的启动流程类似)
对应上面的系统流程图,这里以启动我们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那么PC机从开机到运行程序的启动过程如下:
- 预引导阶段:
- 当我们按下电源按钮时,计算机会进行自检(POST),并执行一些基本的硬件初始化。
- 然后,它会查找EFI分区,并加载EFI分区中的引导文件(通常是\EFI\Boot\bootx64.efi)。
- 引导阶段:
- 引导文件(如bootmgfw.efi)会启动Windows的引导管理器(bootmgr)。
- 引导管理器会显示一个启动菜单,我们可以选择需要启动的操作系统或者让它进入安全模式等。
- 载入内核阶段:
- 接着引导管理器会选择适当的内核文件(如ntoskrnl.exe)并加载到内存中。
- 同时,它还会加载一些必要的设备驱动程序和系统服务。
- 初始化内核阶段:
- 载入内核阶段完成后,Windows内核会进行自我初始化,包括设置内存管理、输入输出系统、进程管理等。
- 内核还会创建系统进程(如SYSTEM和SMSS),并加载更多的设备驱动程序和系统服务。
- 用户登录阶段(加载Windows用户环境和应用程序):
- 用户登录:内核初始化完成后,会启动Windows的登录管理器(winlogon),登录管理器会显示出登录界面,用户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验证用户的身份。
- 创建用户会话:如果用户身份验证成功,Windows系统会为该用户创建一个新的用户会话。这个过程包括加载用户的配置文件、设置用户的环境变量等。
- 启动Windows的外壳程序(explorer),加载Windows用户环境:用户会话创建完成后,系统会自动启动 explorer 进程。explorer进程负责加载Windows用户环境,其中包括显示用户的桌面、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等用户界面元素。
- 用户交互、加载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桌面、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等用户界面元素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启动应用程序、管理文件等。当用户点击某个应用程序的图标时,系统会启动该应用程序的进程,并将应用程序的窗口显示在桌面上。
这就是Windows系统的启动流程。与Linux系统相比,Windows系统在引导阶段会加载更多的设备驱动程序和系统服务,因此在启动速度上可能会稍慢一些。
二、编译u-boot
2.1 u-boot简介
uboot是一种通用的引导加载程序,它可以用于多种嵌入式系统,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如Linux, Android, NetBSD等。
uboot的主要作用是将操作系统内核从存储设备(如Flash, SD卡等)加载到内存中,并执行内核代码。
2.2 XIP设备
XIP设备是指一种可以直接在存储器中执行程序代码的设备,而不需要将代码复制到内存中。
XIP的全称是eXecute In Place,即芯片内执行。像片内的SRAM, NOR Flash, BROM等。
2.3 为什么需要u-boot
因为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资源有限,CPU上电后只能执行一小段内置的代码(BROM System),
这段代码不足以完成内存初始化,文件系统访问,网络通信等复杂的任务。
因此,需要一个中间层的程序,来完成这些工作,并引导操作系统启动。
2.4 u-boot启动流程
以下官网有对U-Boot SPL大小限制的说明:
https://linux-sunxi.org/BROM
另《Allwinner_H616_Datasheet_v1.0.pdf》(3.1 Memory Mapping)章节对BROM大小的说明。
根据上面图示,从设备上电(开机)到操作系统内核启动,U-Boot的启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详细的阶段 :
总结
- BROM (Boot ROM):系统上电后,BROM自动执行自己出厂时烧录好的程序。
根据芯片的引脚电平或寄存器设置,确定启动模式。
根据启动模式,选择相应的设备驱动,初始化SD卡设备控制器,设置设备参数(如设置时钟频率,总线宽度,电压等级等)。
从外部存储器(如SD卡、eMMC等)中找到并加载SPL程序到SRAM中。
- U-Boot SPL:SPL在SRAM中执行,负责初始化最基本的硬件,特别是DDR(LDDR)内存控制器,然后加载U-Boot proper到LDDR中。
- U-Boot Proper:U-Boot proper在LDDR(外部内存)中执行,进行更深入的硬件初始化、设备检测、操作系统内核加载和启动。
- 操作系统内核启动并运行:U-Boot完成加载并启动内核后,交出控制权,操作系统开始运行。
1. 设备上电,执行ROM代码 —— 加载U-Boot SPL(Secondary Program Loader)
- 执行位置: BROM (Boot ROM)
- 加载对象的来源:外部存储中的U-Boot SPL(在图中位于外部存储设备的8~40KB的分区)
- 当设备上电后,H616 SOC中的BROM(64KB)开始执行程序。这段代码是SOC出厂时预烧录在内部的,它位于SOC的ROM中,且不可更改。
BROM会根据芯片的引脚电平或寄存器设置,确定启动模式,比如从nand flash,spi flash,sd卡,usb等设备中启动。
BROM会根据启动模式,选择相应的设备驱动,初始化SD卡设备控制器,设置设备参数(如设置时钟频率,总线宽度,电压等级等)。
- BROM的任务非常简单,主要是寻找并加载更高级的引导程序,也就是U-Boot SPL。
BROM会检测外部存储设备(如SD卡、eMMC等),根据预设的引导顺序从存储设备中查找U-Boot SPL并加载其到SOC内部的SRAM中以便执行。(在图中,外部存储设备的8KB~40KB位置的分区是用来存储SPL的)。
2. 执行SPL —— 初始化基本硬件
- 执行位置: SRAM
- 当BROM成功查找并将其加载到SRAM后,SPL在SRAM中开始执行。
- SPL作为一个精简的引导程序,主要任务是负责执行关键的硬件初始化任务,并决定是否加载 U-Boot Proper。
- 初始化基本硬件资源:SPL通常会初始化CPU、PLL(生成时钟频率)、DDR(LDDR)内存控制器和最基础的外设gpio等。这其中包括的DDR(LDDR)内存控制器的初始化,便于系统拥有更多内存用于加载完整的U-Boot程序和操作系统。
- 加载U-Boot Proper:SPL成功完成硬件初始化后,它会决定是否继续加载U-Boot proper(完整版本的U-Boot)。
3. 执行SPL —— 加载 U-Boot Proper
- 执行位置: SRAM
- 加载对象的来源:外部存储中的U-Boot Proper(在图中位于外部存储器40~1024KB的内存位置)
- 在U-Boot SPL初始化完成后,U-Boot SPL就会去加载完整的U-Boot引导程序,这个U-Boot proper存放在外部存储器的另一个分区中(在图中位于存储器40~1024KB的内存位置)。
- U-Boot SPL会将U-Boot proper从外部存储器中读取,将其加载到LDDR(外部内存)中,并将控制权转交给U-Boot Proper。
- U-Boot proper的作用:U-Boot proper是一个功能更完整的引导程序,主要用于引导操作系统。
①它可以进行更多的硬件初始化,如设置网络、启动内核等。
②提供调试接口,它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交互的引导环境,允许配置启动参数。
③加载操作系统内核并将控制权移交给内核。
4. 执行U-Boot Proper —— 进一步初始化硬件、加载操作系统内核
- 执行位置: LDDR(外部内存)
- 加载对象的来源:在图中位于外部存储器"kernel(内核)"的存储分区
- 进一步初始化硬件:在执行过程中,U-Boot proper会进行更深入的硬件检测,确保所有的外设(例如网络、存储、显示等)已正确初始化。此时系统已经有足够的资源来运行更复杂的代码。
- 加载环境变量:U-Boot会加载存储在设备上的环境变量。这些变量可以包括启动参数、设备树配置、内核位置等信息。
- 查找操作系统内核:根据配置,U-Boot会从特定的存储设备或通过网络(如TFTP)查找并加载操作系统内核。例如,从外部存储设备的特定分区(图中“kernel”区域)中查找Linux内核。
- 加载操作系统内核:U-Boot将内核加载到内存(LDDR)中,并根据设备树(device tree)的配置,为操作系统提供硬件布局和状态信息。
5. 启动操作系统内核
- 执行位置: LDDR(外部内存)
- 启动内核:U-Boot完成所有加载工作后,U-Boot会通过“bootm”命令或者“bootz”命令启动操作系统内核。
- 传递参数:在启动内核时,U-Boot将向内核传递启动参数、设备树以及内核命令行选项。
- 控制权转交给内核:最终,U-Boot将控制权移交给操作系统内核,通常是Linux。此时,U-Boot的任务完成,系统转入操作系统的执行流程。
6. 操作系统运行
- 操作系统内核启动后,系统进入正常的操作系统级别运行。U-Boot的作用至此完成。
疑问点
在这个图中,H616 SOC是主芯片(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它包括CPU、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和BROM(Boot ROM)。这个图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启动过程,涉及多个组件:
1. LDDR(内存)
- 这个应该是DDR内存的一种,可能是低功耗版的DDR(Low Power DDR),它是外挂的内存(外部的物理内存芯片),用于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主要存储器。
- 在图中,LDDR连接到H616 SOC,用来加载并执行uboot proper。
2. 旁边的存储设备(带有mmcbblk1分区的部分)
- 这个部分表示的是一个存储设备,可能是一个eMMC或者SD卡等外部存储器,它通过接口连接到H616 SOC。上面的“mmcbblk1”是Linux下的分区表示方法,表示这个存储设备的第一个分区。
- 这个存储器中包含启动所需的关键组件:
- MBR(主引导记录):这是硬盘的主引导区,负责存储分区表信息和启动代码。
- uboot SPL:这个是U-Boot的第一阶段引导程序(Secondary Program Loader),它是较小的引导程序,通常会放置在SRAM中运行。这个程序负责初始化基本的硬件环境。
- uboot proper:这是U-Boot的完整引导程序,在SPL完成基本初始化后由它接管系统引导流程。它会被加载到外部内存(LDDR)中执行。
- kernel:这是操作系统的内核,SPL和U-Boot proper完成引导后,最终会启动操作系统的内核。
3. 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
- 外部存储器(带有mmcbblk1分区的部分):H616 SOC内部存储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外部存储设备来保存更大的引导程序和操作系统镜像。SOC本身的BROM可能只有极小的容量,负责最基础的启动,而后面的SPL、U-Boot和kernel等更大、更复杂的软件都放在外部存储器中。
- LDDR内存:H616的内部SRAM容量很小,无法运行复杂的引导程序或操作系统。因此,复杂的引导程序(如U-Boot proper)和操作系统(kernel)需要加载到LDDR中,以确保足够的空间和性能。
综上所述,LDDR和外部存储设备都是外挂在H616 SOC上的硬件模块,主要是为了弥补H616内部存储和运行空间的不足,确保系统能够引导并运行复杂的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