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站的页面。
当时展示的信息内容还很简单,只有纯文字和超链接,还没有图片和视频内容,它被称为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网页。
网站在 1991 年 8 月 6 日上线,创建它的人是当时正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做研究的蒂姆·伯纳斯-李,目前这个网站仍能访问。
如果我们想访问某个网页,就要事先赋予网页一个地址,输入地址发起请求,HTML 网页语言以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由服务器传输至浏览器,浏览器读取 HTML 文件,并可视化展示出来。
这就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原理,也是我们网上冲浪时信息传输的过程。因为伯纳德-李发明了万维网,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因此,他被称为“互联网之父”。
但人们很少提到,伯纳德-李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浏览器,用来浏览他发明的网页,世界欠他一个“浏览器之父”的称号,没赋予他这个称号,原因大概是他当初发明的浏览器极其简单,并不好用。
不过,随着浏览器的出现,互联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早期浏览器发展
万维网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传递信息的方式,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多更及时的信息,浏览器则是进入万维网的一个窗口,因此,浏览器变得越来越重要。
伯纳德-李最初发明的浏览器就叫 WorldWideWeb,后来改名 Nexus,1991 年发布在 NeXTSTEP 系统平台上。之后,其他浏览器纷纷涌现,如 Unix 平台上的 LMB、ViolaWWW 和 MidasWWW,Mac 上的 MacWWW,还有稍后发布的 Cello、tkWWW 和 Mosaic 等。
值得一提的是 Mosaic(马赛克),这款浏览器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电脑应用中心(NCSA)开发,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马克·安德森是该项目的核心人员。
Mosaic 浏览器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文字中嵌入图片的浏览器,因其简单易用,成为第一个受到全球欢迎的浏览器,也被人们认为是引发互联网热潮的原因之一。
在 1992 年 11 月,世界上仅有 26 个网站;1993 年,Mosaic 浏览器推出一个“What’s New”页面,每天提供新的网站信息;到 1995 年 8 月,网站数量已经超过 1 万个;1998 年,世界上网站数量已经超过 1 百万个。
马克安德森于 1993 年 12 月毕业,第二年,吉姆·克拉克邀请他一起创办了 Mosaic 通讯公司。
不到两个月,安德森带领他的团队开发了新的浏览器,并命名为“Mosaic Netscape”。伊利诺伊大学不满他们名字中带有“Mosaic”,他们改名 “Netscape Navigator”,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熟悉的“网景浏览器”。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应用软件进入互联网,但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浏览器依然是必备的一款软件,而在三十年前,软件相对匮乏,浏览器则显得更加重要,是人们进入互联网最重要的入口。
网景浏览器成为那个年代的明星产品,一方面是它稳定好用,迭代迅速,功能跟进及时,甚至还创造了一些后来浏览器必备的技术,比如 HTTP Cookie 技术和 JavaScript 语言。
另一方面,则是它出色的商业决策,浏览器面向个人免费,商用套件收费,销售对象包括财富 100 强企业,同时与许多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客户和合作伙伴包括 IBM、通用电气、康柏、戴尔、SUN 等知名企业。
网景很快在一众浏览器产品中脱颖而出,发布两个月市场份额达到 60%,甚至一度超过 75%。
随着网景浏览器的大受欢迎,网景公司的估值也水涨船高。网景浏览器的首个版本发行于 1994 年 10 月,1995 年 8 月,也就是 10 个月后,网景公司成功上市,上市股票原价 28 美元,收盘价 75 美元,1995 年 12 月,网景估值达到 70 亿美元,引起华尔街对互联网企业的追捧。
Mosaic 浏览器曾被人们认为是引发互联网热潮的原因之一,而网景浏览器则被部分人认为是引起 90 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原因之一。
网景公司还想利用浏览器在不同平台上创造一个统一的桌面系统,这是一份颇有野心的计划,但它侵犯了另一家公司的利益——微软。微软显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发起反击,引起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也是互联网史上第一次商业战争。
微软在 1994 年 11 月本想收购 Booklook 浏览器,但被微软的死敌 AOL(美国在线,当时最大的门户网站)抢走,之后,微软通过 Spyglass 公司拿到了 Mosaic 版本的授权,在此基础上,微软于 1995 年 8 月 16 日发布了 Internet Explorer(后文简称 IE),也就是 IE 浏览器的第一代。
几天之后,微软发布了新一代桌面系统 Windows 95,并与 IE 浏览器绑定发行,3 个月之后,微软发布了 IE2。
为了争夺市场,微软采用了以下方式:
微软利用 Windows 在操作系统的领先地位扶持 IE,除了个人操作系统绑定 IE,还要求电脑合作厂商不得在桌面展示网景浏览器,包括之前与网景合作的戴尔、康柏等电脑厂商;
在企业系统层面,如互联网服务器的系统,微软跟客户达成协议,适配 IE 浏览器,排挤网景,例如微软和死对头 AOL 达成合作,AOL 的网站以 IE 作为主接口;
财力雄厚的微软将 IE 完全免费,这是网景做不到的,后来网景做了,却导致财务进一步恶化。
此外,伴随着 Windows 95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捆绑的 IE 也从中受益。
随着 IE 从 1.0 发展到 4.0(1997 年 9 月),其性能与网景浏览器不相上下,用户没理由不用系统绑定的 IE,还要额外下载网景浏览器。面对微软招招致命的攻势,网景浏览器招架不住,市场份额逐渐下跌。
网景也发起过反击,比如在 1996 年 10 月喊出“包容与统一”的口号,希望微软公平对待 IE 和网景两款浏览器,但这就像是一只待宰羔羊面对屠夫,呼吁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不过是徒劳一场而已。
1998 年 1 月,网景启动了“Mozilla开源”项目,寄希望于通过开源,来与IE 竞争(关于开源,可以阅读这篇开源,会是对手打败 ChatGPT 的绝招吗?),但最终于事无补,不过,该项目留下了火种,今后与 IE 再度竞争。
1997 年初,网景浏览器的市场份额相较 IE 还有较大优势;1997 年年底,网景被迫裁员,1998 年初,IE 浏览器市场份额有了明显提升,到 6 月份,二者已经不相上下;1999年,IE 浏览器的市场份额超过了网景。
而网景甚至没有撑到 1999 年,在1998 年 11 月,网景被 AOL 以 42 亿美元收购,AOL 收购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网景的技术,与微软竞争。
AOL 曾跟死对头微软联合阻击网景,却在网景式微之后将其收购,反过头来对付微软,小编不得不感叹,商业竞争,只有利益,没有友谊。
第二次浏览器大战
第一次浏览器的竞争以 IE 的胜利结束,此后,IE 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 IE6 于 2001 年 8 月发布后,达到巅峰,在 2002 年和 2003 年,IE 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95%。
不知是盛极而衰这一规律使然,还是缺少竞争的缘故,IE6 成了 IE 浏览器的巅峰,顶点过后,各个方向都是走向下坡路。
最先是苹果在 2003 年 1 月发布了 Safari 浏览器测试版,并成为当年新版 macOS 的默认浏览器,取代了之前的 Mac 版 IE 浏览器。
2004 年 6 月,部分 IE 浏览器受到一款恶意程序“Download.ject”的攻击,使用 Windows 版的 IE 浏览器访问相关网页就会感染该恶意程序,因此,部分媒体和安全公司建议用户使用 Firefox(火狐)浏览器。
Firefox 就是网景当年留下的那个火种。网景的 “Mozilla开源”项目组成员于 2002 年开发 Firefox,Firefox 浏览器后来由 Mozilla 基金会旗下的 Mozilla 公司负责运营,2004 年 11 月发布第一个版本,在 9 个月内下载量突破 6000 万次。
顺便说一句,Mozilla 基金会的成立 AOL 贡献不少,出钱还出力,继续与微软死磕。也是在 2004 年,Firefox 浏览器还与 Opera 浏览器合作,开发新的开放标准。
在 Firefox 浏览器的“偷袭”下,IE 浏览器到 2005 年底市场份额跌至 87% 左右。IE6 饱受诟病,加载速度慢,功能落后,系统漏洞多,虽然微软准备了 5 年才发布 IE7,但 IE 浏览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到 IE11,漏洞多的问题依然存在,IE 逐渐沦为用户口中“下载浏览器的浏览器”。
2014 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建议用户不要使用 IE 浏览器,因为 IE6 至 IE11 的所有 IE 浏览器容易受到攻击,导致安装该浏览器的操作系统面临“完全瘫痪”。
IE 浏览器的份额在继续下跌,2007 年,IE 市场份额不足 70%,Firefox 则达到 25%;2010 年,IE 市场份额跌至 50% 以下,而 Firefox 浏览器的市场份额超过 30%;2012 年,IE 浏览器份额跌至第二,自 1999 年以来首次丢掉市场第一的位置,但终结 IE 浏览器的不是 Firefox,而是谷歌的 Chrome。
2008 年 9 月 1 日,谷歌发布了 Chrome 的测试版,Chrome 的许多优点是 IE 不具备的,比如渲染速度快、插件丰富,扩展能力强、安全性高、界面美观等。Chrome 自 2009 年 7 月起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最终取代 IE,成为市场领头羊。
Chrome 的内核为 Blink,基于开源的浏览器内核 WebKit 开发,而 WebKit 也是 Safari 的内核。
最重要的是,谷歌在发布 Chrome 之初便将 Chromium 浏览器开源,Chromium 相当于一个浏览器的“毛坯房”,一个框架,所有人可以使用、参观和借鉴,而 Chrome 浏览器则是谷歌依据自身需要,在 Chromium 基础上“装修”好了的谷歌特色“精品房”,增加了谷歌的特色功能和服务,但不开源。
同时,谷歌也会在 Chromium 上测试新功能,经过验证后再在 Chrome 上实现。
开源的 Chromium 广受欢迎,许多浏览器选择基于 Chromium 开发,比如 Opera、360、猎豹、UC、Yandex(俄罗斯)等,因此,这些浏览器常常被调侃为“换皮 Chrome”。
面对强势的 Chrome,IE 毫无招架之力,节节败退,到了 2015 年,IE 市场份额跌破 20%,Chrome 则超过 55%,Firefox 市场份额也逐渐下跌,从巅峰的 30% 下降至不足 20%。
最终,微软在 2015 年 3 月宣布放弃 IE 浏览器,并用 Edge 浏览器代替 IE 浏览器。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以 IE 浏览器被淘汰,Chrome 全面胜利告终。
2018 年,微软宣布 Edge 也将基于 Chromium 开发,加入 Chromium 大家庭,如今,几乎所有浏览器都可以溯源至 WebKit 内核,只剩 Firefox 还在坚持使用 Gecko 内核。
最后
大部分人当初都不会想到,2007 年苹果那场发布会上,乔布斯首次向人们展示的 iPhone,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互联网,从此,互联网重心由桌面端逐渐向移动端转移,人们上网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应用程序变得愈发重要,浏览器不再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入口。
如今,除了 Safari 和 Firefox,剩余浏览器都加入 Chromium 阵营,Chrome 一家独大,浏览器的战争结束了吗?显然没有,浏览器这块蛋糕,谁都不愿轻言放弃,只是蛰伏起来,等待良机掀翻 Chrome,例如微软的 Edge。
今年年初,ChatGPT 火爆,没过多久,微软向 openAI 增资 100 亿美元,并在之后宣布将必应搜索与 ChatGPT 结合,推出新必应,并且将在新的 Edge 浏览器中集成 ChatGPT,从目前来看,引起的反响平平,但随着 ChatGPT 的发展,长期发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在小编很喜欢的连续剧《琅琊榜》结尾,在宫内历经世事的高公公谈论起宫内的风时,意味深长地说道:在这宫墙内,这风从来就没停过。
写到此处,了解完浏览器的发展变迁,小编也不得不感慨一句:在这互联网世界,浏览器的战争,从来也没有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