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开源缓存代理中间件有 twemproxy、codis 等,其中 twemproxy 为单进程单线程模型,只支持 memcache 单机版和 redis 单机版,都不支持集群版功能。
由于 twemproxy 无法利用多核特性,因此性能低下,短连接 QPS 大约为3W,长连接 QPS 大约为13W,同时某些场景时延抖动厉害。
为了适应公有云平台上业务方的高并发需求,因此决定借助于 twemproxy 来做二次开发,把nginx的高性能、高可靠、高并发机制引入到twemproxy中,通过master+多worker进程来实现七层转发功能。
Twemproxy 是一个快速的单线程代理程序,支持 Memcached ASCII 协议和更新的 Redis 协议。它全部用 C 写成,使用 Apache 2.0 License 授权。支持以下特性:
图1 twemproxy 缓存集群拓扑图
如上图所示,实际应用中业务程序通过轮询不同的 twemproxy 来提高 qps,同时实现负载均衡。
如今 twemproxy 凭借其高性能的优势, 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占据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 存在以下缺陷,如下:
原生 twemproxy 进程呈现了下图现象:一个人干活,多个人围观。多核服务器只有一个 cpu 在工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nginx 是俄罗斯软件工程师 Igor Sysoev 开发的免费开源web服务器软件,聚焦于高性能,高并发和低内存消耗问题,因此成为业界公认的高性能服务器,并逐渐成为业内主流的 web 服务器。主要特点有:
Nginx 多进程提供服务过程如下图所示:
Twemproxy 和 nginx 都属于网络io密集型应用,都属于七层转发应用,时延要求较高,应用场景基本相同。
Nginx 充分利用了多核 cpu 资源,性能好,时延低。
Master-worker 进程机制采用一个 master 进程来管理多个worker进程。每一个worker进程都是繁忙的,它们在真正地提供服务,master进程则很“清闲”,只负责监控管理worker进程, 包含:接收来自外界的信号,向各worker进程发送信号,监控worker进程的运行状态,当worker进程退出后(异常情况下,会自动重新启动新的worker进程。
worker进程负责处理客户端的网络请求,多个worker进程同时处理来自客户端的不同请求,worker进程数可配置。
master-worker多进程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由于linux低内核版本缺陷,因此存在”惊群”、负载不均问题,解决办法完全依赖应用层代码保障。
当客户端发起连接后,由于所有的 worker 子进程都监听着同一个端口,内核协议栈在检测到客户端连接后,会激活所有休眠的 worker 子进程,最终只会有一个子进程成功建立新连接,其他子进程都会 accept 失败。
Accept 失败的子进程是不应该被内核唤醒的,因为它们被唤醒的操作是多余的,占用本不应该被占用的系统资源,引起不必要的进程上下文切换,增加了系统开销,同时也影响了客户端连接的时延。
惊群问题是多个子进程同时监听同一个端口引起的,因此解决的方法是同一时刻只让一个子进程监听服务器端口,这样新连接事件只会唤醒唯一正在监听端口的子进程。因此
惊群问题通过非阻塞的 accept 锁来实现进程互斥accept(,其原理是:在worker进程主循环中非阻塞trylock获取accept锁,如果trylock成功,则此进程把监听端口对应的fd通过 epoll_ctl( 加入到本进程自由的epoll事件集;如果trylock失败,则把监听fd从本进程对应的epoll事件集中清除。
Nginx实现了两套互斥锁:基于原子操作和信号量实现的互斥锁、基于文件锁封装的互斥锁。考虑到锁的平台可移植性和通用性,改造twemproxy选择时,选择文件锁实现。
如果获取accept锁成功的进程占用锁时间过长,那么其他空闲进程在这段时间内无法获取到锁,从而无法接受新的连接。最终造成客户端连接相应时间变长,qps低,同时引起负载严重不均衡。为了解决该问题,选择通过post事件队列方式来提高性能,trylock获取到accept锁成功的进程,其工作流程如下:
Worker进程主循环工作流程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worker 进程借助epoll来实现网络异步收发,客户端连接twemproxy的时候,worker进程循环检测客户端的各种网络事件和后端memcached的网络事件,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twemproxy 各个进程整体网络i/o处理过程图如下:
在多个子进程争抢处理同一个新连接事件时,一定只有一个worker子进程最终会成功建立连接,随后,它会一直处理这个连接直到连接关闭。这样,如果有的子进程“运气”很好,它们抢着建立并处理了大部分连接,其他子进程就只能处理少量连接,这对多核cpu架构下的应用很不利。理想情况下,每个子进程应该是平等的,每个worker子进程应该大致平均的处理客户端连接请求。如果worker子进程负载不均衡,必然影响整体服务的性能。
nginx通过连接阈值机制来实现负载均衡,其原理如下:每个进程都有各自的最大连接数阈值max_threshold和当前连接阈值数local_threshold,和当前连接数阈值,进程每接收一个新的连接,local_threshold增一,连接断开后,local_threashold减一。如果local_threshold超过max_threshold,则不去获取accept锁,把accept机会留给其他进程,同时把local_threshold减1,这样下次就有机会获取accept锁,接收客户端连接了。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有的业务采用长连接和twemproxy建立连接,连接数最大可能就几百连接,如果设置max_threshold阈值过大,多个连接如果同时压到twemproxy,则很容易引起所有连接被同一个进程获取从而造成不均衡。
为了尽量减少负载不均衡,在实际应用中,新增了epoll_wait超时时间配置选项,把该超时时间设短,这样减少空闲进程在epoll_wait上的等待事件,从而可以更快相应客户端连接,并有效避免负载不均衡。
3.3.2.1 什么是 reuseport?
reuseport是一种套接字复用机制,它允许你将多个套接字bind在同一个IP地址/端口对上,这样一来,就可以建立多个服务来接受到同一个端口的连接。
3.3.1.1 支持 reuseport 和不支持 reuseport 的区别
如果 linux 内核版本小于 3.9,则不支持 reuseport(注:部分 centos 发行版在低版本中已经打了 reuseport patch,所以部分 linux 低版本发行版本也支持该特性)。
不支持该特性的内核,一个 ip+port 组合,只能被监听 bind 一次。这样在多核环境下,往往只能有一个线程(或者进程)是 listener,也就是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进程或者线程做 accept 处理,在高并发情况下,往往这就是性能瓶颈。其网络模型如下:
在 Linux kernel 3.9 带来了 reuseport 特性,它可以解决上面(单进程listen,多工作进程accept(的问题,其网络模型如下:
reuseport 是支持多个进程或者线程绑定到同一端口,提高服务器程序的吞吐性能,其优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由于master进程需要实时获取worker进程的工作状态,并实时汇总worker进程的各种统计信息,所以选择一种可靠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必不可少。
在twemproxy改造过程中,直接参考nginx的信号量机制和channel机制(依靠socketpair来实现父子进程见通信。Master进程通过信号量机制来检测子进程是否异常,从而快速直接的反应出来;此外,借助socketpair,封装出channel接口来完成父子进程见异步通信,master进程依靠该机制来统计子进程的各种统计信息并汇总,通过获取来自master的汇总信息来判断整个twemproxy中间件的稳定性、可靠性。
配置下发过程:主进程接收实时配置信息,然后通过channel机制发送给所有的worker进程,各个worker进程收到配置信息后应答给工作进程。流程如下:
获取监控信息流程和配置下发流程基本相同,master进程收到各个工作进程的应答后,由master进程做统一汇总,然后发送给客户端。
CPU 亲和性(affinity) 就是进程要在某个给定的 CPU 上尽量长时间地运行而不被迁移到其他处理器的倾向性。
Linux 内核进程调度器天生就具有被称为 软 CPU 亲和性(affinity) 的特性,这意味着进程通常不会在处理器之间频繁迁移。这种状态正是我们希望的,因为进程迁移的频率小就意味着产生的负载小。具体参考sched_setaffinity函数。
在实际线上环境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多线程服务跑几个月后,因为未知原因进程挂了,最终造成整个服务都会不可用。
这时候,master+多worker的多进程模型就体现了它的优势,如果代码有隐藏的并且不容易触发的bug,某个时候如果某个请求触发了这个bug,则处理这个请求的worker进程会段错误退出。但是其他worker进程不会收到任何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改造后的twemproxy起了20个worker进程,某个时候一个隐藏bug被某个请求触发,则只有处理该请求的进程段错误异常,其他19个进程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该隐藏bug触发后影响面仅为5%。如果是多线程模型,则影响面会是100%。
如果某个worker进程挂了,master父进程会感知到这个信号,然后重新拉起一个worker进程,实现瞬间无感知”拉起”恢复。以下为模拟触发异常段错误流程:
如上图所示,杀掉 31420 worker 进程后,master 进程会立马在拉起一个 31451 工作进程,实现了快速恢复。
多进程异常,自动 拉起 功能源码,可以参考如下demo:https://github.com/y123456yz/reading-code-of-nginx-1.9.2/blob/master/nginx-1.9.2/src/demo.c
在实际上线后,发现软中断过高,几乎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CPU上,严重影响客户端连接和数据转发,qps上不去,时延抖动厉害。
RSS(Receive Side Scaling)是网卡的硬件特性,实现了多队列,可以将不同的流分发到不同的CPU上。支持RSS的网卡,通过多队列技术,每个队列对应一个中断号,通过对每个中断的绑定,可以实现网卡中断在cpu多核上的分配,最终达到负载均衡的作用。
原生 twemproxy 在线上跑得过程中,发现时延波动很大,抓包发现其中部分数据包应答出现了40ms左右的时延,拉高了整体时延抓包如下:
解决办法如下:在recv系统调用后,调用一次setsockopt函数,设置TCP_QUICKACK。代码修改如下:
线上集群完全采用开源 twemproxy 做代理,架构如下:
未改造前 twemproxy 集群,qps=5000~6000,长连接,客户端时延分布如下图所示:
在 twemproxy 机器上使用 tcprstat 监控到的网卡时延如下:
从上面两个图可以看出,采用原生 twemproxy,时延抖动厉害。
线上集群一个 twemproxy 采用官方原生 twemproxy,另一个为改造后的 twemproxy,其中改造后的 twemproxy 配置 worker 进程数为1,保持和原生开源twemproxy进程数一致,架构如下:
替换线上集群两个代理中的一个后(影响50%流量,qps=5000~6000,客户端埋点监控时延分布如下:
替换两个 proxy 中的一个后,使用 tcprstat 在代理集群上面查看两个代理的时延分布如下:
原生 twemproxy 节点机器上的时延分布:
另一个改造后的 twemproxy 节点机器上的时延分布:
总结:替换线上两个proxy中的一个后,客户端时间降低了一倍,如果线上集群两个代理都替换为改造后的twemproxy,客户端监控时延预计会再降低一倍,总体时延降低3倍左右。
此外,从监控可以看出,改造后的twemproxy时延更加稳定,无任何波动。
监听同一个端口,数据长度100字节,压测结果如下:
worker进程数 | 短链接最大tps | 长链接最大tps |
1 | 3.7万 | 11.5万 |
5 | 11万 | 41万 |
10 | 25万 | 85万 |
15 | 30万 | 112万 |
20 | 35万 | 133万 |
25 | 38万 | 137万 |
30 | 42万 | 141万 |
35 | 42.5万 | 146万 |
40 | 46万 | 152万 |
多进程监听同一个端口,数据长度150字节,压测结果如下:
worker进程数 | 短链接最大tps | 长链接最大tps |
1 | 4.8万 | 15万 |
2 | 8万 | 26万 |
3 | 11万 | 35万 |
4 | 13万 | 43万 |
5 | 15万 | 48万 |
6 | 17万 | 56万 |
7 | 19万 | 62万 |
8 | 20.5万 | 66万 |
9 | 21.3万 | 74万 |
10 | 23万 | 75万 |
12 | 25万 | 85万 |
14 | 26.5万 | 89万 |
16 | 28.5万 | 91万 |
18 | 29.2万 | 93万 |
20 | 30.5万 | 95万 |
选择参照 nginx 多进程机制,而不选择多线程实现原因主要有:
支持nginx几乎所有的优秀特性,同时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新增加了自有特性:
添加如下功能:
抽象出一款类似 nginx 的高性能代理软件,nginx 支持 http 协议,我们的支持 tcp 协议代理,覆盖 nginx 所有功能,包括前面提到的所有功能,同时支持模块化开发。这样,很多的 tcp 协议代理就无需关心网络架构底层实现,只想要关心自己的协议和一些自己关心的统计、审计等功能,降低开发成本。现有开源的中间件,很大一部分都是tcp的,有自己的私有 tcp 协议,把这个抽象出来,开发成本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