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
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能力。对象的行为依赖于它的状态,并且可以根据它的状态改变而改变它的相关行为。每个状态通过持有Contetxt的引用,来实现状态转移。
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了,那么他的操作也会随之改变。
角色:
1.使用环境角色(Context):根据不同的状态在相同方法下作出不同行为的类。
2.抽象状态类(AbstractState):定义一个接口以封装与使用环境角色的一个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
3.具体状态类(State):实现抽象状态类的方法
类图:
二、优点
1.结构清晰,状态模式将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局部化到一个状态中,并且将不同状态的行为分割开来,满足“单一职责原则”
2.将状态转换显示化,减少对象间的相互依赖。将不同的状态引入独立的对象中会使得状态转换变得更加明确,且减少对象间的相互依赖。
3.状态类职责明确,有利于程序的扩展。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
三、缺点
1.状态模式的使用必然会增加系统的类与对象的个数
2.状态模式的结构与实现都较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结构和代码的混乱。
3.状态模式对开闭原则的支持并不好,对于可以切换状态的状态模式,增加新的状态类需要修改哪些负责状态转换的源码,否则无法切换到新增状态,而且修改某个状态类的行为也需要修改对应类的源码
四、适用场景
根据定义可知,一个对象 ,存在多个状态 ,状态可以相互转换 ;不同状态下 ,行为不同。比如,电梯运行时,电梯门关闭。电梯停止时,电梯门打开;早中晚吃饭,只有到了饭点(休息状态),才离开工位去吃饭,在工作状态下,则需要在工位办公。
五、示例
以“电梯运行时,电梯门关闭。电梯停止时,电梯门打开”为例。
状态图:
1.抽象状态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ElevatorState {
public abstract void doResponse();
}
2.准备运行状态
public class ReadyState extends AbstractElevato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Response() {
System.out.println("电梯准备运行,关闭电梯门");
}
}
3.运行状态
public class RunningState extends AbstractElevato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Response() {
System.out.println("电梯正在运行,不能打开电梯门");
}
}
4.停止状态
public class StopState extends AbstractElevato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Response() {
System.out.println("电梯停止运行,打开电梯门");
}
}
5.电梯类
public class Elevator {
private AbstractElevatorState abstractElevatorState;
public void setElevatorState(AbstractElevatorState abstractElevatorState) {
this.abstractElevatorState = abstractElevatorState;
}
public void doAction() {
abstractElevatorState.doResponse();
}
}
6.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Elevator elevator = new Elevator();
ReadyState readyState = new ReadyState();
elevator.setElevatorState(readyState);
elevator.doAction();
RunningState runningState = new RunningState();
elevator.setElevatorState(runningState);
elevator.doAction();
StopState stopState = new StopState();
elevator.setElevatorState(stopState);
elevator.doAction();
}
}
运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