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里有则寓言,说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想乘机考察一下三个仆人,便交给他们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去做生意,等回来的时候看彼此的收益。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已经赚了十锭,于是派他去管理十座城。第二个赚了五锭,于是派他去管理五座城。第三个仆人说,我害怕银子丢失,所以包在手帕里,一直没敢拿出来过。于是国王就很生气,下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夺过来,赏给了第一个仆人。国王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则寓言后来被社会学家概括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叫“马太效应”,用来解释社会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者通吃”。这种分配的结果,便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不管人们相不相信,20%位于金字塔最顶端的人享有80%的财富,都是一个社会的现实。即便欧美国家经过民主化、福利化的改良,产生出大量的中产阶级,财富的两极分化依然无法改变,这既是人性本身使然,也是穷人与富人行为习惯使然,即便没有闲田,百姓也要饿死。
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得不到解决,必然会产生革命者,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权贵和富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长久利益,必然就要想出一些应对办法。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该怎么办呢?当80%的人发现资源都被20%的人所占据,必然会心生不满,这时候,他们可能会掀起暴烈的革命,侵夺富人的财富。为了防止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除了进行民主化和福利化的改造之外,还得配套别的组合拳,那就是拜金主义和娱乐至死。为了消解80%人的不满情绪,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提出一个“奶头乐理论”,即通过发展娱乐和游戏等产业,让人们沉迷于色情、网游、肥皂剧、真人秀等各种娱乐节目之中而不能自拔,就像给婴儿一个安慰奶嘴一样,从而消耗他们过多的精力。没有能力和精力思考的人,便是活生生的上贡者。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出现,更加剧了奶嘴的威力。
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贩毒的毒枭自己是不吸毒的,开赌场的赌王自己也是不赌的。如果你非要问一句为什么,他们就会鄙夷地告诉你:“你见过饲养员和猪在一个槽里吃食吗!”道理都很简单,生产是生产,消费是消费,人们的需求各不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富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有策略的,是引导者,而穷人则永远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永远是卑微的随波逐流的病叶。
人的穷困并非只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萎靡,缺乏目标和意志力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竞争的,稍微遇到一点挫折,便会退回到自己的内心,免得再受伤害。正因为穷人们安于现状,小心翼翼,无所追求,所以才会拥有大量令人窒息的无聊时光。为了打发无聊,躺在床上刷推特,菲斯不可,看上一整天的肥皂剧,打牌,或将游戏打到最高级别,喝的醉汹汹,都可以麻痹自己。当富人们抽出时间去健身、读书、环游世界的时候,穷人们只能通过感官刺激和低级趣味来消磨无聊。穷人对好坏缺乏分辨力,也缺乏自制力,很容易沉沦于某些欲望,盖因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并不抱有期望,所以可以很轻易地说服自己,安然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他们不愿意思考,只求眼前的温饱,只要尚能吃到一口饭,做一份工,便可以安之若素。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穷本来就要志短,如果再“玩物丧志”,那么就最悲哀不过了。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到,一个连希望都不期待的人,最后的人生将会怎么样。
唯一可能的逃脱,便是变得聪明,摆脱系统性的精神控制,拔掉塞入口腔的奶嘴,恢复自己的意志。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并不指望有几个人能看得懂,“迷者法华转,悟者转法华”,人的命运,只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任何人,也都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无论是上进的,还是沉沦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本就是世间的公理。
阿道司·赫胥黎早就在《美丽新世界》中断言,毁掉我们的,将并不只有“老大哥”,还有各种让我们沉迷的东西,当我们投身于各种电源插头带来的娱乐消遣中,我们的精力和愤怒,就会土崩瓦解,就会感到无力,随即便会臣服于不公平的现世。人活着需要娱乐,也需要笑声,但如果用笑声取代了思考,那笑声便会成为鸦片。当你在玩菲斯不可的时候,菲斯不可的老板其实已经把你玩了。